白起的封爵是 秦国以战功封爵,为何白起仅封君,未封侯?

2025-10-30
网站建设限时活动促销

网友提问:

秦国以战功封爵,为何白起仅封君,未封侯?

优质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的军功爵仅仅是爵位的一套新体系,其实与之并存的还有一套古老典雅的荣誉爵位。

白起被封为武安君,就是一种战国时期的荣誉爵位!

“武安君”的封号更加典雅和高贵,战国时期,只有少数几个非常厉害的角色才被封为武安君,而封侯的一大堆,当然是武安君的荣誉爵位更加高级一些。

有了高级别的武安君封号,封侯就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了!

从军功爵的角度来看,封候是最高的爵位,白起确实没有封侯

白起是战国后期秦国名将,又称公孙起,今陕西眉县东人。

他开始担任秦左庶长,后来经相国魏冉举荐,担任秦军主将攻韩魏,因战功升“左更”。

秦国军功爵有二十级,左更是第十二级了!

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

十一右庶长,十二级是左更!

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

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可见,“武安君”的封号,不是军功爵!在秦国的军功爵体系里面,白起没有被封侯!

可能是白起的军功过于显赫,用普通的军功爵没有太大的荣誉了,秦王用荣誉性的武安君更能体现白起的与众不同,以及辉煌战绩

后来,白起用先弱后强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因功晋升国尉,第二年,再升大良造。

这个大良造已经是第16级军功爵了!

在秦国的军功爵体系里面,白起已经接近封侯了!

此后三十余年,白起屡战屡胜,攻城七十余座。

周赧王三十六年,白起率秦军数万深入楚地,大破楚军,战功显赫,他被秦王封为武安君。

后来,白起还有很多战功,却没有被封侯!

说明从级别来看,侯爵没有武安君这个爵位高,所以没有必要封侯了!

比如,赵、魏联军攻韩国华阳,白起与客卿胡阳率军救韩,大败联军,斩魏兵十三万,将赵军二万驱人河中淹死。

战国时期,武安君是非常显赫的爵位,只有少数功劳很大的人,才能够获此殊荣!

苏秦为合纵长,被赵王封为武安君,之后出使六国,并佩六国相印,采用合纵策略使山东六国与秦国对峙。

战国时李牧数退攻赵秦军,赵王谓“李牧为寡人的白起”,故封李牧为赵武安君。

“君”是卿大夫的一种新爵号。

《仪礼》篇讲:“君,至尊也。”

郑玄解释说:“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

事实上,一般人认为:“以其有地,则有臣故也。”

这里指出了称君的两个条件,一是据有土地;二是有臣子。

《史记正义》说获武安封号的原因是:“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

此尊号,最早出自西周,历朝历代国之能安邦胜敌者,均号“武安”。

白起也是屡立战功,才受封为武安君。

武成庙就是武庙。武这个字在古代有很崇高的地位!

在唐高宗尊奉姜太公为武成王,和孔子享受同样地位,同时,选出历代以来十大名将陪侍左右。

左起为秦国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唐卫国公李靖、英国公李劫。

右起为汉留侯张良、齐国司马田穰苴、吴国将军孙武、魏国太守吴起、燕国大将乐毅。

除了十大名将陪侍,还有历代一共七十二人可以享受祭祀。

应该说,姜子牙和十大名将确实是先秦到唐朝最具名望的军事家了。

可见武安君地位非常崇高!

白起,秦昭王时代封武安君,其战胜攻取七十余城,破赵长平军四十余万,名震诸侯。

史记中白起、王翦两人合传,前后辉映,鲜明地勾勒出秦统一六国的战争过程。

《白起王翦列传》的传主是秦国历史上两位著名的将领白起和王翦,从传中看,他们都是善于用兵的军事家。

《白起传》起首有“善用兵”之语,来说白起的事迹。

总而言之,“武安君”的封号更加典雅和高贵,战国时期,只有少数几个非常厉害的角色才被封为武安君,而封侯的一大堆,当然是武安君的荣誉爵位更加高级一些。

有了高级别的武安君封号,封侯就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了!所以,白起仅封君,未封侯了!

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关注!@龚柳辉

其他网友回答

题主差矣,战国时代,“封君”比“封候”要尊贵。

既然问的是白起何以不以战功封侯爵,那就应该从商鞅变法说起,毕竟秦国以战功封爵商鞅乃始作俑者 ,商鞅变法在秦孝公时代,如下:

商鞅变法规定“非军功不得封爵”,爵分二十等,曰公士、曰上造、曰簪袅、曰不更、曰大夫、曰官大夫、曰公大夫、曰公乘、曰五大夫、曰左庶长、曰右庶长、曰左更、曰中更、曰右更、曰少上造、曰大上造、曰驷车庶长、曰大庶长、曰关内侯、曰彻候。

最低级别的“公士”爵位所享受的待遇在身份上仅仅比黔首好一点,但也只是个名誉身份,黔首应该服的劳役和赋役“公士”一个也逃不脱。在军队里级别只是高于普通士卒,但做为“公士”也必须比普通士卒更勇敢,指挥权是没有的。

要说实际的好处当然也必须有,不过都是惠及他的家庭,公士的家庭可以享受岁奉五十石粮食,得分田一倾,宅一处,另外国家再送奴隶一个。

不过古今中外哪一个男人的奋斗不是为妻儿老小为家庭奋斗呢?砍几颗人头就有如此待遇也算很划算了,所以秦朝战士皆奋勇。

再往上就是“上造”爵位,也必须服各种劳役和赋役,不过家里分的财富就多了点,宅多一处、牛多三头、奴隶分两个。

依次往上推,一直到关内侯也罢,彻候也罢,都是有其号,而无封国封土,食邑而已,享受俸禄而已。所谓的“食邑”多少户多少户,只是可以享受食邑地方租税,食邑之地的管理权在国君手中。

但是,去收取租税的权力在于国君,而不在于被封的关内候和彻候,是国君收了租税之后再转移支付给他们,一如每年国君支付给公士的五十石粮食同样的性质。

打个比方,公士的五十石好似最低级的“五元固定奖”,关内侯和彻候就是浮动的二等奖和一等奖,因为食邑之地有丰收和歉收嘛!有富庶之地和贫瘠之地嘛!

但是“君”不一样,同时二十级爵位里也没有“君”这个爵位。

“君”归于士大夫一类,《议礼·丧服“讲:”君,至尊也。“”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以其有地则有臣故也。”

称君必须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据有土地,而不是名义上拥有;二个是有臣子,有用臣子去管理封地的权力。

秦孝公时代,变法伊始,新旧并行。商鞅本人因为率军打败魏国收复了河西之地,此乃军功,被秦孝公封彻候。但商鞅又有变法之大功,同时又封给了商於之地十五邑土地给他,封为“商君”,商鞅本名叫卫鞅的,以封地为姓,被后世称为商君商鞅,而不是商候商鞅。

商鞅是既封侯又封君,春秋战国独一份。

商鞅的十五邑土地是封邑,不是食邑。

封邑者,商鞅本人是有权选人亲自管理,亲自收租税的。

开始说武安君白起。

武安君白起是秦昭襄王时代的人,被封为“君”的都有谁呢?

武安君白起(战神);

华阳君芈戎(宣太后弟弟秦昭襄王的舅舅);

高陵君赢悝(秦昭襄王同母弟);

泾阳君盈富(秦昭襄王同母二弟);

还有安国君嬴柱更厉害了,他是秦昭襄王的儿子,后来的秦孝文王。

看到没有,能封君的全是国君血亲,舅舅、弟弟和儿子,国君血亲可不愿意和粗人们比赛砍脑袋去挣爵位。

我们都知道,商鞅最后被秦国贵族们车裂了,他的变法并没有被完全彻底地执行 ,所以秦国血亲们的爵位受封依然不在二十等爵位之列。

“战神白起”不仅仅是战将,他以“练兵” 起,从零起步为秦国练出了一支劲旅,后升任左庶长、大良造,率军大破魏韩联军24万,夺城61座,为秦国东扫六国打开了道路。再伐楚,攻陷楚国都城郢城。又长平之战打残赵国,赵国四十万生力军一夜被杀。

魏韩两国倒也罢了,自来打秦国不过,楚赵两国乃是当时强国,曾经打败过秦国,经白起近十年奋战,楚赵两国一蹶不振,秦国终于可以王霸天下,无有敌手。

白起的功劳实在太大,四十万首级怎么算?秦昭襄王也够意思,学了秦孝公封商鞅,封白起爵外之爵,血亲一样的待遇,裂土封君。

“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曰武安。”秦昭襄王遂封白起为“武安君”。

其实就是等于后世的裂土封王,但秦昭襄王也才只是王,周天子才是天子,所以封君为最高爵位了,不能再高了。

而和白起同时期的魏冉和范睢呢?

魏冉也是秦昭襄王的舅舅,但是他只是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弟弟,远了一层。虽然也有拥立秦昭襄王大功,又是保举白起的人,也合纵连横闹了一阵子,但也没有资格和秦昭襄王的另一个舅舅芈戎一样封君,而只是封了个候,因为食邑在穰,称为穰候。

范睢是成功的纵横家,为秦昭襄王搞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大杀器,长平之战的“反间计”也是他的手笔,也只是封“应候”,没有资格和秦昭襄王弟弟、儿子一样封为“君”。

白起有资格,白起在血亲之外得以封武安君,这是秦昭襄王创造性的封赏,白起是战国第一个武安君。

后来赵国的李牧破击匈奴以及在“费之战”中击败嬴政,对赵国功劳也大至无边,赵王也学了秦昭襄王封李牧为军爵之外的封爵——赵武安君。

楚国的项燕和楚王也没有血缘关系,因为抗击嬴政有大功,封武安君。

再有就是苏秦,以平民而合纵长,挂山东六国相印和秦国对峙,被赵王封为武安君。

当然了,这四个武安君也可能没有封邑之地的管理权,到底有没有我没有查到,但是名义他们名义上是和君主的弟弟舅舅们一个尊荣等级的,这是明摆的事实。

秦国到秦始皇嬴政时代因为打仗多,灭国多,封侯最多,但再也没有封过一个血亲之外的的人为君。王翦(灭赵、燕、楚三国)、王卉(灭魏、齐两国)、蒙恬(守住边疆)、李信征战匈奴)、冯去疾、李斯、郑国、尉僚、嫪毐、蒙武、赢腾、姚贾、王陵、赵亥、韩城等等很多,这些大人物都是封侯,包括嬴政“仲父”吕不韦食邑十万户,也是封侯,文信侯,没有封君。

但秦始皇时代也是有封君的,最有名的就是“长安君”成蟜,他是嬴政的弟弟,也是血亲。

可见白起封武安君的含金量有多高。

其他网友回答

谈秦说汉(363)

弄懂商鞅制定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就会明白靠战功升侯爵位真的很难,甚至是不可能的。连商鞅自己辛苦一辈子,也只混到第十六级的大良造爵位。白起的一生,虽然攻城略地立功无数,也同样没能突破军功爵位制的第十六级。

甚至有人怀疑,是不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秦国的最高军功爵位只有十六级?很确定地说,商鞅制定的军功爵位制一直是二十级,但的确没有人因军功获得侯爵,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也才两个人获封侯爵。

第十六级是大良造(大上造)、第十七级是驷车庶长、第十八级是大庶长、第十九级是关内侯、第二十级是彻侯(关内侯)。从秦孝公之商鞅变法开始,到秦朝灭亡时的一百多年之内,从未修改。

秦之封侯记载于史书的,也就有穰侯魏冉、应侯范雎、长信侯嫪毐、文信侯吕不韦、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贲,仅6人而已。其中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贲爷俩是几乎把中原的六国给荡平了,才混到第二十级的侯爵之位,还有可能是秦始皇送了点人情。

范雎跟白起是同时期的人物,范雎的爵位已经是第二十级侯爵,而白起只是个第十六级的大良造爵位,也说明了秦昭襄王时期一直是执行二十级军功爵位制。

也有人认为,封侯爵比封君更加尊贵。其实封君跟封爵真的没有一毛钱关系,不属于同一个系列,更谈不上哪个更尊贵。而且,封君不一定要靠战功,只要关系到位了,同样可以获封“君”。

按礼制规定,凡有封地者,无论职务大小,均可称君,“君”只是一个尊称。所以,有的皇亲国戚刚出生时就被赐封为君。秦国自诞生以来,被封君的最少也有几十个。赵武灵王在五国相王时,被诸侯尊称为王,但他要求国人只能称他为“君”。

商鞅之所以被称为商君,是被秦孝公赐封于商邑,按职务爵位应该称其为商大良造;而白起之所以被称之为武安君,是被封为武安,按职务爵位应该称其为白大良造,听起来是有点拗口。但是,事就是这么回事。

春秋时期,诸侯承周朝礼制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但秦孝公废除了周朝的五等爵位制,使用二十级军功爵位制。白起一生战功赫赫、从无败绩,斩首破百万,但达不到二十级军功爵位里的侯爵标准。

公元前294年,白起得到穰侯魏冉的引荐成为秦国的将军,率军进攻韩国的新城,取得胜利,被封为左庶长,也就是军功爵位制的第十级。

按秦国的军功二十级功爵位制规定,第九级五大夫爵位就开始享受三百户的地税,而第十级左庶长爵位就开始有封地。虽然史书没有记载白起始封何地,但按制度规定,白起在秦国为将的第一年就已经获得了百来户的封地,获得“君”号。

公元前293年,白起率军在伊阙之战中大败魏、韩联军。斩杀24万人,俘虏敌将公孙喜,拿下五座城,被封为左更。同年,渡过黄河夺取了韩国安邑以东到干河的大片土地,升为国尉。

公元前292年,白起率军打败魏军,夺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一座,被封为大良造,也就是军功爵位的第十六级。不仅享受不低于三百户的地税,还有不低于三百户的封地。

公元前291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率军占领了垣城。

公元前296年,白起率军占领了赵国的光狼城。

公元前279年,白起率军伐楚,水淹鄢城,占领了鄢、邓等五座城邑。次年,白起再次进攻楚国,占领了楚国的都城郢城,放火烧毁了楚国的先王陵,一路追击到了竟陵,又占领了楚国的巫、黔两郡。

白起率军攻克了楚国的都城郢城,占领了大片的土地,迫楚国迁都于郢陈,是立了大功,虽然爵位没有变,但其封地面积一直在增加,改封到了面积较大的武安县,号称武安君。这也可以佐证,白起在迁徙之前,是已获得"君"号。

公元前273年,白起进攻魏国,夺取了华阳,打败了芒卯,并斩敌十三万人。又打败了赵国将领贾偃,把赵国的两万士兵沉到黄河里。

公元前264年,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又夺取了五个城邑,斩敌五万人。

公元前263年,白起占领了韩国的南阳太行道。次年,又占领了野王,使上党郡成为韩国的一块飞地。

公元前261年,白起又率军攻占了韩国的缑氏和蔺邑。

公元前260年,韩国的上党郡孤立无援,投降了赵国,引发了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赵国45万士卒死于长平,而秦军也死伤过半。白起趁秦军的兵锋正旺,欲继续引兵包围赵国邯郸城,却被秦昭襄王下令撤军,大好的灭赵机会白白失去了。

公元前259年,因白起正在生病,秦昭襄王下令五大夫王陵率军包围了赵国的邯郸。但邯郸久攻未克,秦昭襄王起用大将王龁代替了王陵统兵,仍不能取胜。再命令白起代替王龁统兵,但白起却称病不去,让秦昭襄王怀恨在心。

公元前257年,打了三年的邯郸之围,在赵、魏、楚三国联军的反攻之下,秦军损兵折将,被迫撤军,而秦昭襄王一气之下,迁怒于白起,将其赐死。

白起被封为大良造之后,曾率军吊打楚国,夺取了巫郡、黔中郡、南郡等地。还取得了长平之战斩杀四十多万赵军的成绩,为何就一直没有再晋爵,最后反而被赐死呢?这里有秦昭襄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白起的军功却达不到爵位晋级的标准。

秦军编制五人为一屯,设一屯长;百人为一将,设一将军,百将斩杀33颗首级以上者,所有人员晋加一级爵位,平均是30%的斩杀率才有晋级的机会。而大兵团作战,几乎都是出动几万,甚至是几十万的军队,出动兵力越多,斩杀率就越低。

虽然长平之战中,斩杀赵军四十多万,但秦军也死伤过半。按照伤亡抵消的原则来算,长平之战同样达不到军功晋级的条件。所以,低伤亡率的小规模作战,普通人可以用靠军功换爵位,但到了一定的级别,若再靠军功向上爬,就难上加难了。

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李信率二十万大军伐楚失败之后,秦始皇复用王翦率军伐楚,王翦临行前跟秦始皇说:“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可见,靠积累军功被封侯,真不是一般的难。

也可以说,王翦与王贲爷俩被封侯,可能并不完全是达到了军功爵位的标准,而是王翦出征前就提了要求,而秦始皇也默许了,所以给他们放宽了标准。而白起不服从命令,不愿领兵出征赵国邯郸,得罪了秦昭襄王,所以不可能照顾将其封侯。

“君”,是指持有封地者。“侯”是指持有爵位者。凡持有封地者,不分大小,有爵无爵都可以称为“君”。按秦法之二十级军功爵位制,第十级右庶长爵位就有了封地,所以秦国第十级爵位以上的人都可称为“君”,但军功爵位第十九级、第二十级方可以称侯。

白起按军功爵位制只干到第十六级大良造,不是他能力不行,而是军功爵位的设置标准不合理,按杀敌首级根本没人能达到封侯的标准。而秦法又规定无军功不受爵,所以这条规定从未被严格执行,穰侯魏冉、应侯范雎、长信侯嫪毐、文信侯吕不韦均非军功侯。

因此,实际上要封侯还是看大领导的权衡,穰侯魏冉支持秦昭襄王继位有功;文信侯吕不韦支持秦庄襄王继位有功;应侯范雎帮秦昭襄王夺回王权实权;都是功勋卓著,长信侯嫪毐跟赵太后有那么一层关系,所以被封侯。

而白起只会埋头苦干,还在领导面前有性格,虽然对秦国开疆拓土有大功,但不符合二十级军功爵位制的标准,不被封侯就很正常了。

2021/1/4

我是秦砖汉瓦里的拾荒人,感谢阅读,人走留香,点个赞呗,不胜感谢

其他网友回答

封侯和封君其实区别不大,二者存在一个从属关系,即封侯是属于封君的一种。

封君体系是战国时期一个比较流行的封爵体系,在战国之前,特别是西周时期,其爵位体系是严格按照天子、诸侯、卿大夫这么一个金字塔结构来的,基本就是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往下分,这样构成一个从属关系。

这是一个传统的贵族分封体系,讲究世卿世禄,也就是这块地给我了,那就完全属于我,而且永远是我的,在没有适当理由的情况下,上级是不能收回的。然而随着周王室的衰败,诸侯的强大,这个体系开始从上而下的崩溃。

尤其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开始变法,加强中央集权,诸侯们逐渐抛弃了所谓的礼制,自己扮演起了天子的角色。他们在自己的国土上逐渐改革或者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那么传统的分封体系也就不复存在了。但是,这个封赏还是得继续下去,不然人家凭什么给你卖命?

于是一种全新的封爵制度出现了,其大致就是将封邑改为食邑,受封的功臣只能享有封地产生的财富,不具有对封地的治理行政权力;封地不能世袭,甚至于受封者死后或者数代之后,会被收回。

虽然还有着卿大夫这样的爵位,那他们与春秋和西周时期的卿大夫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这个爵位只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物质财富,而没有更多的权力,相当于一种发工资的形势。他们无法像曾经的晋国六卿那般,在自家封地上筑城练兵,甚至于最后完成诸侯的晋升。

当然了,原本那种诸侯式的卿大夫阶层并没有就此完全消失,有一部分人还是能够享有这样的权力的。毕竟宗法制度流传已久,很难完全将其根除。不过因为制度变了,他们自然也不能再叫卿大夫,而是被称作“君”。

比如孟尝君田文,手封于薛;商君商鞅,受封于商,魏公子无忌,受封于信陵,号信陵君。燕名将乐毅受封于昌国,号为昌国君……

他们都拥有对自己封地的统治权力,比如建立自己的武装:当初商鞅遭贬后,由封地发兵“北出击郑”。而孟尝君据封地薛邑,“中立诸侯”,不从属于哪个君王,如果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很难想象他们能够做到这些。

有治地封臣之权:比如赵封孟尝君于武城,孟尝君择舍人以为武城吏。赵平原君家有“用事者”,管理邑入。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还可以世袭:当初魏国的安陵君受封魏襄王,一直传到秦灭魏。楚国的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而五国伐齐时,齐人鲁仲连写信劝降燕将也说道:“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这些都说明封地是可以传世的。

很显然,战国时期的“君”基本就相当于一个独立的诸侯,与之前的卿大夫差不多。

当然了,封君和封地,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无封地者也可称君,作为一种荣誉称号。例如秦相蔡泽,号为“刚成君”,有君号却无封邑。再如秦国武安君白起,赵国信平君廉颇,同样没有封邑。

这也导致其无法以封地名称为君号,转而以功德成就为号。白起获武安封号的原因是:

“言能抚养军士,战必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 廉颇封为信平君,则是嘉奖他“笃信而平和也”。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君号,除了封地、功德成就以外,还可以用谥号。比如齐国田婴封于薛,原本称薛公,然而其在死后被赐谥“靖郭”,故称靖郭君。同样受封于薛的田文,也是因为谥号而称孟尝君。

这其实也在进一步说明,封“君”不仅代表实权,更彰显地位。所以封“君”的门槛是非常高的,非宗室或大功劳者不可得。你比如孟尝君田文是齐国宗室、信陵君无忌是魏国公子,商君卫鞅则曾主持秦国变法,武安君白起则是杀敌百万,拓地千里。

此外,战国时期的封君,并不限于“君”这一种称谓,“公”、“侯”其实也属封君之列,可以等同而视之。如孟尝君又称薛公,范睢号应侯,又称应君。所以,封侯和封君本质上并无区别。

如果非要找出一些差距,那或许就是封侯的荣耀更加难得,其属于封君体系中的顶级荣誉。吕思勉先生曾说过,侯之爵较君为高,其地当亦较君为大。关于这一点,其实从秦国的历代封侯的封地就看得出来。

文信侯吕不韦的封地有兰田十二县,洛阳十万户,河间十五城。穰侯魏冉则封于穰,外加陶、刚、寿三邑。而这些人的地位也是一个比一个高,魏冉相秦二十载,为秦昭襄王时期四贵之首。吕不韦同样相秦十数载,被嬴政尊为仲父。武安君白起作为一个没有封邑的虚爵,想要封侯怕是差了点。如果当初长平之战后,白起乘胜灭了赵国,或许还能试试。

总结来讲,战国时期盛行的封君制是春秋时期分封卿大夫的继续和发展,“君”是传统卿大夫的一种新爵号,依然代表各诸侯之下最为高贵的阶层。但他们又不等同于卿大夫,其制度形式有所发展和改变,比如新增了不临土治民,只拿俸禄的虚衔。甚至于还会出现一些,和权力俸禄无关的荣誉称号。而这样的变化,无疑是为后来历代王朝的权贵分封提供了模板。有西汉这种权力自主的诸侯,也有明朝这种只拿钱不掌权的藩王。

其他网友回答

前言: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下决心实施变法,任命客卿(卫国人,原名公孙鞅,亦称卫鞅)商鞅为左庶长(秦国行20等爵位制,左庶长是第10级,掌握军政大权),开始了一系列全方位的改革。

商鞅变法前后有两次。第一次是前356年公布的,第二次于前352年公布,主要内容有:1、编定户籍,实行“连坐”法。规定每5户为一“伍”,十户为一“什”,由国家直接掌握全国的户口数,而且鼓励民户相互监督,便于官府管理 。一家犯法,其他的“伍”、“什”所属成员必须向官府告发,否则就要一同受罚(连坐);检举告发者和上阵杀敌者同样受奖,赐爵一级。其他变法内容主要有“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地主经济、小农经济;确定18级军功制,凭战功挣脱奴籍,立大功者还能封侯赐爵,一举打破了贵族世袭的限制,对小地主、草根和普通士兵有强烈的激励作用;重农抑商,要求“父别居”,稳定户口和租税;推行郡县制(由国君直接掌控的土地),加强皇权集中;统一度量衡,引进(崤 )山以东六国各项先进的文明制度……有学者说,商鞅变法是恶法,但确有强秦之效。这个问题探讨起来很费笔墨 ,在此就不做深入讨论了。

还是切入正题,讨论一下秦国的20级军功制。

二十级军功制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分别为 (从低到高) :1、公士 ;2、上造 ;3、簪袅 ;4、不更 ;5、大夫 ;6、官大夫 ;7、公大夫 ;8、公乘 ;9、五大夫 ;10、左庶长 ;11、右庶长 ;12、左更 ;13、中更 ;14、右更 ;15、少上造(国尉) ;16、大良造 ;17、驷车 ;18、大庶长 ;19、关内候 ;20、彻候。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是在商鞅变法中,由商鞅亲自设立的。目的在于废黜贵族世袭制,以战功论封赏,此举能迅速提高秦军战斗力。

商鞅变法极具争议 。但其首创的20级军功制确实给底层民众以上升渠道,在极短的时间内鼓舞了秦军将士的士气,一举打破了沿袭数百年世卿世禄的贵族特权,使秦军迅速焕发出令诸国胆寒的强大战斗力,成为一支所向无敌的“虎狼之师” 。具体的做法是:奖励军功,禁止私斗。新法规定:凡立军功者,不论以前是何身份,均可以得到赐爵、赐地、赐官等奖赏。与奖励军功同时进行的是,对对秦的爵制加以整饬,规定了20个等级的爵位。宗室(秦王等亲属)、贵族们没有军功的,也不得享受特权,此外对所赏田宅、姬妾都有明确的规定。与此同时,商鞅变法还规定“禁止私斗” 。主要是禁止奴隶主之间为争夺土地、财产、人口而发生械斗,违者严惩。其目的在于削弱地方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

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脱胎换骨,国力日益增强,秦军兵强马壮,准备收复失地,并加入到争夺天下的大混战中。

在秦兼并天下的战争中,“杀神”白起指挥了数十次重要战役,从无败绩,战功赫赫的他却为何仅封君,不封侯?

白起(公孙起)是先秦时代的秦国名将。他在秦国兼并天下、征服六国的战争中,指挥了数十次重要战役,立下了显赫战功,历史影响十分深远。毫不夸张的说,白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创造了古代军事史上一个又一个令人瞠目的煌煌战绩,但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冷酷无情,杀人如麻,与他为敌的必杀,已经缴械投降的也不放过,还是要杀。“杀神”的称号即由此而来。

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年),白起被秦昭王任为左庶长(秦军功爵位第10级),率军一举攻占韩国的新城(今河南伊川),随后继续挥师北进。韩国、魏国集结34万大军联手抵御秦军,联军占据险要迎战,而秦军兵力不到韩、魏联军的一半,双方对峙、相持。次年,白起利用韩、魏两军之间相互猜疑、配合不力的矛盾,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术,先以偏师牵制韩军,集中精锐主力猛攻魏军,团灭魏军后,再反过头去围攻韩军。此役白起大获全胜,歼灭韩、魏联军24万余,俘虏韩国大将公孙焘。白起一战成名,积功被封为国尉(主管军政,比大良造低一级)。

周赧王三十六年,白起奉命率数万大军伐楚。楚国是南方大国,也是战国七雄中土地最广袤,人口和军队最多的国家,但国王昏庸,君臣不和,武备不修。白起率领的攻楚秦军兵力只有楚军的十分之一,但他并不胆怯,决定挥军直捣强楚。秦军顺汉水东下,很快攻取邓(今湖北襄樊以北) ,迅速逼近楚国的副都鄢(今湖北宜城),楚国急调数十万大军北上守鄢。白起见楚军势大,鄢城一时难以攻克,便在鄢以西百里处掘开两水冲淹鄢城,楚国军民数十万被溺毙,秦军乘势攻克西陵(今湖北宜昌)。第二年,白起率军一举攻破楚都郢(湖北江陵西北) ,秦将郢改为南郡,白起受封武安君。“君” 是卿大夫的一种新爵号,最早出自西周,能安邦胜敌者曰“武安”。

周赧王三十八年,白起又率军溯江而上,连克巫(今重庆巫山)、黔中(今湘西)。

四十二年,赵、魏联军进攻韩国,白起率军援韩,大败韩、魏联军,消灭魏军13万余,驱2万赵卒入黄河溺死。

由白起指挥最的最著名一战是长平之战。爆发于公元前262年的秦、赵长平之战,可以说开启了中国古代大规模杀戮战争的巅峰。

是役白起利用赵帅赵括(代替老将廉颇)缺乏实战经验且骄傲轻敌的弱点,交战时佯装败退,赵括率军猛追至秦军营垒。白起以一部坚守,再以两万人迂回包抄至赵军后面,切断了其退路;另以5000骁骑冲击赵军营地,防止出援。赵军被切割成几部分后,只得就地构筑工事,转攻为守,白起见赵军仍有战斗力,乃围而不打。一个月后,赵军绝粮,士卒面无人色,赵括多次组织突围均不成,他本人在战斗中被乱箭射杀。白起乘势发起总攻,赵军无力突围,40万军全部解甲投降。据记载,白起允许赵军投降后,又说:“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 。除释放了240名未成年者外,将其余降卒悉数坑杀。

长平一战白起一举消灭45万赵军(战死5万,活埋40万),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歼灭战先例。据记载,白起一生亲历大小70余战,从无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凭借显赫战功一直升到秦最高军事长官大良造,并受封武安君,六国人闻白起之名无不丧胆色变。

按理说,白起为秦国攻城略地,立下“不赏之功”,却为何仅封君而不得封侯呢?大良造是秦国的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今天的三军总司令、国防部长;武安君是爵号,是对能安邦定国者的一种最高奖赏。按秦20级军功制,大良造、武安君前面还有4级:驷车、大庶长、关内侯、彻侯。这4个爵位均是王侯的级别了。白起一生立下无数战功,封侯应是顺理成章之事,在他之前的魏冉没有立过啥战功都能封侯,屡建奇功的白起却为何只能封君呢?原因并不复杂——按惯例常人能凭战功封武安君已经是人生巅峰了,若想封侯,那必须是立下拥立(帝王)之功、从龙之功或救驾之功,即开国功臣才有资格封侯。

白起为秦立下无数战功,获封武安君,也算无上荣耀了。后来他拒绝统军灭赵,为秦王所忌,被迫自杀而死。他自杀前终于认命,认为自己有这一天也是杀人太多、杀孽太重所应得的报应。诚所谓“罪莫大于杀已降”,白起坑卒40万,就连老天都不会放过他了。其人其事,千秋功罪,实难评说。

(插图源自网络)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秦国以战功封爵,为何白起仅封君,未封侯?.jpg”/>

与秦国以战功封爵为何白起仅封君未封侯相关文章

标签: [db:关键字]

本文地址:https://www.lifejia.cn/news/296596.html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loudinto#qq.com(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