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时期的东夷

2025-10-31
网站建设限时活动促销

网友提问:

春秋战国时期山东的东夷,究竟是怎样消亡的?

优质回答:

生活在山东地区的东夷,曾经一度强大,后来为何消亡了呢?请容津城慢慢道来:

东夷,当时是对华夏文明中心周边民族部落的称呼之一(西戎北狄南蛮东夷),在一开始也曾是不容小觑的势力,曾一度威胁中原地区,黄帝炎帝大战蚩尤(东夷部落)后,使东夷暂时失去了继续西进的能力;在商朝帝辛时期,面对东夷的威胁,多次对东夷发动战争,东夷不断被削弱;在西周建立后,把开国功臣姜尚分封在齐国,齐国成为面临东夷的首当其冲之国。

春秋战国时,齐国国君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齐国不断强大,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四处征伐其他外族,打败了燕国北面的北狄和东胡,齐国东面的东夷地盘也越来越小,之后齐国作为东方大国,雄厚的国力,最终把东夷彻底打败,东夷逐渐融合到华夏文明里。

这就是东夷的兴衰,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时期彻底消失。

其他网友回答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这篇稿子来自于老包杂谈。

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从伯益开始说起。

伯益也作伯翳、化益、柏翳等,原名大费,是大禹统治时期的东夷首领。

他之所以叫大费是因为他的封地在费城,而费城离少昊的统治区域非常接近,可见伯益也是一个东夷本土历练出来的领导人。在这一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原文化逐渐处于主导地位,周边各民族已经渐渐处于附属地位,尽管如此,东夷在伯益的领导下还是拥有不可小觑的实力。伯益的出身到底如何?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可以说伯益的身世非常复杂,他既有黄帝一族的血统,又具有东夷一族的血统,最后还有了少典族的血统。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因为“玄鸟陨卵”一句。

古文中所说玄鸟可以理解为燕子,但是在很多场合它指的都是神鸟凤凰,而神鸟凤凰则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族的最高图腾崇拜。

黄帝一族的女脩因东夷的图腾而怀孕生子,这就说明华夏族和东夷族在蚩尤、黄帝一战之后发生了巨大的融合,但是东夷人还是很好地保留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而且对华夏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自然包括通婚。

可以这么说,伯益因为兼具了三个优秀民族的血统从而也拥有了三个民族优良的文化基因。而对他影响最大的则是先进的东夷文化。

伯益所处的时代大概为龙山文化末期到岳石文化初期,他非常完美地继承了东夷人所擅长的农耕和畜牧业。东夷人从北辛文化开始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农耕和畜牧技术,北辛文化遗址发掘出了成套的农作工具和已经驯化了的家畜、家禽骨骼。

《孟子?滕文公上篇》记载:“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汉书?地理志》记载:“伯益知禽兽。”《后汉书?蔡邕传》记载:“伯益综声于鸟语。”

这几条记载都显示了他在驯化禽兽方面有着过人的造诣。正是因为伯益掌握着先进的生产技术,所以才能够进入中原统治集团的核心管理层,成为显赫一时的诸侯。

伯益在进入中原管理高层之后一共做了三件有功于民的大事:

一、帮助大禹治理洪水(事迹见上文)。

二、着力发展农业、畜牧业,把东夷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播到了更多地方。

在这期间他把稻作文化进行了广泛的推广,让更多人得到了实惠。

《史记?夏本纪》记载:“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禹)与益予众庶稻鲜食。”

不仅如此,伯益还发明了水井,《世本?作篇》记载:“化益作井。”《淮南子?本经训》记载:“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这些说法也与龙山文化考古中所发现水井遗迹相吻合。

三、在治理洪水期间总结了天下的地理形势风土人情,《山海经》得以初步成型。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载:“(禹)遂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理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

由于伯益劳苦功高功勋卓著所以帝舜才让他掌管全国的畜牧业,到大禹当政时期他已经成为了天子候选人。

不管大禹是出于真心还是为了敷衍大臣,总之他的这一举动让伯益走到了政治权力的最中心,同时也使得东夷族的半只脚再一次踏进了主流文化的门槛。也正是因为天子候选人的职位,伯益和东夷族最终遭受了灭顶之灾。

按照黄帝以来古制,政权的交替都是公天下,但是到了大禹当政的时候禹的儿子启暗中积聚力量最终夺取了天子位,开启了家天下,继之而来就是伯益和东夷族的悲惨命运。

《史记?夏本纪》记载:“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

这一说法很不能让人信服,作为一个东夷人而能进入中原统治中心,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说明伯益的功劳、德行和威望,“日浅”一说根本站不住脚,这只是正统史家对启夺位的做法的掩饰罢了。

伯益在《史记》里还仅仅是失掉了本该属于他的地位而已,但是《古本竹书纪年?夏纪》的记载却截然不同:“益干启位,启杀之。”这一记载前半句错误后半句正确。“益干启位”一说不合古制,更不合口口相传的历史。

郭沫若翻译过《楚辞·天问》里一段话:“夏启代替伯益做了国王,而终于杀死了伯益,从失意的情况中,启为什么又能够转入得意?未行征诛,同受禅让,为何伯益失败,夏禹繁昌?”显然屈原对于启的做法非常不满,这也就说明伯益最终是被启杀死的,而非平常所说避居禅位。所以应该是“启干益位”而不是“益干启位”。

伯益在和启的斗争中战败之后东夷族也随之危如累卵。《古本竹书纪年?夏纪》中多次提到了夏王朝针对东夷族展开的战争,最终导致了东夷族的分崩离析和东夷文化的衰落。

自夏至商周,东夷再也没能崛起,而是逐渐融进了华夏文化,直至最后消亡。在这次激烈的夷夏之争以后东夷的一部分族人从中国东部远迁西北内地,成了秦、赵的先祖,其中犹以秦国为典型,所以在战国初期东方六国一直称呼秦国为蛮夷之邦,视其为不开化的蛮族。

可正是这个曾经被称作蛮邦的诸侯国最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千古伟业,第一次让中国变得异乎寻常地强大。

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具有强大的融合力就是因为她在形成之初的上古时期就是一个多元的包容的文化系统,而东夷文化无疑是这个巨大的系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构成因素。

如果上古中华文明缺少了东夷文化这一支的加入和补充,那必是一个先天发育不良的文化系统,就算能走得长远也不会辉煌如斯。

早在黄帝之前,东夷文化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华夏族,并且有了民族大融合的可能和契机。东夷在上古时以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对周边部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从黄帝和蚩尤大战之后东夷族的各方面先进技术都进一步向中原地区传播,东夷文化的进一步传播让相对落后的华夏族在历史发展中取得了更大了成就。

而中原势力也更进一步向东部地区扩张,这就为以后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黄帝和蚩尤的东西大战是中国走向统一的巨大里程碑,是中华文明最终成型的推动力。

在伯益时期,东夷的势力虽然逐渐落后于华夏族,但是他们在农耕、畜牧方面还是领先于华夏族,所以他再一次充当了文化宣传大使的角色,将更高一级的稻作文化技术传播到了更多地方。东夷族对中国农耕文明的贡献功不可没。

东夷后代——秦国的大一统更是为中国的团结、稳定、发展奠定了基调,秦朝之后中国不管如何混乱最终都会分久必合且文化昌盛。

不仅如此,东夷人的性格也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太昊的博大睿智,蚩尤的刚强勇武,少昊的守成开创,伯益的殚精竭虑,这些不仅仅是他们的个人魅力,更是东夷族民族性格的代表和集中体现。而这些优良品质最后都被华夏族吸收融合,从而形成为了中国人刚柔兼具、拼搏奋进的民族性格。

参考文献

[1]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Z].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

[2]林河.中国巫傩史[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3]佚名撰,张洁、戴和冰点校.古本竹书纪年[M].济南:齐鲁书社,2010.

[4](汉)司马迁.史记[M].湖南:岳麓书社,2005.

[5](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M].山东:齐鲁书社,2010.

[6]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0.

[7]王增永.神话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8](清)马驌.繹史[M].王利器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2.

[9](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10]张觉.吴越春秋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11](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2]张正明,刘玉堂撰.荆楚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3]董楚平,金永平等撰.吴越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4]单远慕.中原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5]王恩田.齐鲁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

版权申明:本文系山海经解密小七独家邀约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盗用以及洗稿,未经同意擅自盗用,将追究到底。

其他网友回答

过去的朝代:不代老民心的:势力小的:自然会灭亡:

其他网友回答

公元前722年,夷国被纪国灭亡。

夷是华夏历史上东方最早的民族的统称。考古发掘证明,在旧石器时代,山东半岛就有古人类生存,这些新石器时代生活在山东沿海一带的土著居民就被称为东夷人。东夷人崇拜太阳和东方,多以鸟、凤、龙、蛇为图腾。

历史记载:“纣百征东夷而殒”,说明商纣王最终也没能征服东夷人。西周时,姜尚(子牙)曾向周武王献“以夷制夷”等计策,平定过东夷。

山东半岛曾有许多由东夷人衍生出来的部落。早在龙山文化时期,东夷人就已进入阶级社会,并出现了国家,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特指的夷即指西周封国。妘姓。始封与灭国具体年代不详。都城在今即墨市蓝村镇古城村。《左传》载:鲁隐公元年(前722)“八月,纪(都城在今山东寿光境内)人伐夷。”其后再无记载。当于是年为纪所灭。一说后羿争霸四方,成就霸业后在今即墨境建立夷国。后羿被杀,寒浞夺位,夷国分裂成莱夷、淮夷和九夷。后来九夷又分出了徐夷。徐夷的徐福后被秦始皇派去寻找长生不老仙药。

《世本》载:“夷,古夷国之都,在今山东即墨县西,夷为妘姓国,古时夷多用为泛称,此为特指。”宛志文主编《汉语大字典》载:“东夷,古国名。在今山东省即墨市。”《读史方舆纪要》载:“夷,今山东胶州即墨县西废壮武城,即古夷国。”

标签: [db:关键字]

本文地址:https://www.lifejia.cn/news/296370.html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loudinto#qq.com(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