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理论是:
1、人格的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而不是在成年早期就结束了,到了人的中年时期以及老年时期,人格还在继续发展。
2、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
3、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个体都会面临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该问题引起个体的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危机。
4、人格发展由环境决定,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有自我、社会文化等,
5、如果个体能解决每一阶段面临的矛盾与危机,就会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埃里克森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埃里克森是美国神经病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1927年,他受一位名叫彼德·波罗斯的老同学的邀请到维也纳一所规模较小的学校中工作,该校生源都是弗洛依德的病人与朋友的子女。开始,他是以艺术身份受聘的,后来担任了指导教师,最后,安娜·弗洛依德征求他是否愿意接受培训当儿童精神分析者。爱里克森接受了安娜的提议,以每月支付七美元培训费的条件接受安娜的精神分析训练。安娜·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他父亲的理论不同,在诸多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创建,这对爱里克森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理论内容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第一阶段: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
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是婴儿期。这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阶段。也就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这阶段婴儿对母亲或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他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以致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
第二阶段:自主对羞怯与怀疑
从十八个月到三岁是儿童早期。这一时期儿童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想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如果父母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了一种自主感。但是如果成人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使孩子一直遭到许多失败的体验,就会产生自我怀疑与羞耻之感。
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
三到六、七岁是学前期。个体在这阶段对周围的环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机体)充满了好奇心,如果成人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不横加阻挠,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采取否定与压制的态度,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游戏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笨拙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讨厌的,致使孩子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这种内疚感与失败感还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
大部分人容易把自主和主动区分不开。如果说自主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么主动则是主动帮别人做事情。得先解决好自身才有能力帮助别人,因此是先自主,再主动。
第四阶段:勤奋感对自卑
从六、七岁到十二岁是学龄期。学龄期儿童能力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学校中的教师。他们很关心物品的构造、用途与性质,对于工具技术也很感兴趣。这些方面如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助与赞扬,则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使之进一步对这些方面发生兴趣。做父母的人,不要把孩子的勤奋行为看作为捣乱,否则孩子会形成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应该鼓励孩子努力获得成功,努力完成任务,激发他们的勤奋感与竞争心,有信心获得好成绩,还要鼓励他们尽自己最大努力与周围人们发生联系,进行社会交往,使他们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聪明的,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很好,使他们怀有一种成就感。
第五阶段: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从十二岁到十八岁是青年期。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此时,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是同一性,即心理社会同一感。
埃里克森认为,这种同一感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与各种人、事、物的关系,以便能顺利地进入成年期。否则就会产生同一性的混乱。如:怀疑自我认识与他人对自己认识之间的一致性,做事情马虎,看不到努力工作与获得成就之间的关系。同一性混乱,还表现在对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看不清,要么持对立情绪,要么盲目顺从等。在两性问题上也会发生同一性的混乱,认识不到两性之间的同一与差异等。
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
从十八岁至三十岁是成年早期。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时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要建立长期的亲密关系,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
第七阶段:繁殖对停滞
30岁到六十岁是成年中期,是成家立业的阶段。这一阶段个人除关怀家庭成员外,还会扩展到关心社会上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以至子孙后代的幸福。他们在工作上勇于创造,追求事业的成功,而不仅是满足个人需要。这一时期如果事业家庭都没有取得成功就会停滞不前,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第八阶段:完善对绝望
六十岁以后是成年晚期。如果前面七个阶段积极的成分多于消极的成分,就会在老年期汇集成完美感,回顾一生觉得这一辈子过得很有价值,生活得很有意义。相反,如果消极成分多于积极成分,就会产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许多机会,走错了方向,想要重新开始又感到为时已晚,痛不胜痛,于是产生了一种绝望的感觉浑浑度日。
八阶段中勤奋对自卑与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正处于小学和中学阶段,在考试的过程中出现的频率相对会更高一些。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上述各个阶段是互相依存的,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程度,而后期阶段仍有可能产生先前已解决的冲突。个体解决每一阶段危机的方式对个体的自我概念和社会观有着深远的影响。早期阶段中问题的不当解决所造成的损失,可能会在后期的阶段中得到修正,但却往往会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造成间接而深远的影响。
简述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学说。?
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强调了自我的主导和整合作用。
儿童的个性发展必须经历几个固定不变的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内,都有一个中心发展任务(即解决一对矛盾)。
矛盾解决得好——增强自我的力量,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
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口诀?
信婴儿、早自主、前主动、龄自卑、同青年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第四阶段;中学生正处于第五阶段。
帮助处于学龄期的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学生总是在努力认为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个体。但他们马上就不得不面对现实,学生一旦被划入低水平组或被评为差等级,他们就很快失去了最初对成功的期望,这将可能导致颓废。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评价以及课堂组织的方法对儿童的自我概念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帮助学生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青少年想被看作一个成人。他们一般愿意以类似成人的行为作出反应,这一原理意味着:中学生绝不应该被当作“孩子”看待;绝不应在其他同伴或其他有关的人面前轻视青少年;给以明确的指示,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要注意同伴之间的关系。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举例?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理论分为八个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八个阶段。
1、婴儿期(0~1岁)
此阶段的矛盾冲突是信任感对不信任感,人格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面对新环境的焦虑不安,
婴儿出生后首先面临的就是生存问题,对于初次降临这个世界的婴儿对于这个世界的安全问题是出于本能的敏感,如果得到了精心照料和保护,就会对周围获得的信任感,否则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3岁))
此阶段的矛盾冲突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与羞怯感。在此阶段的儿童缺乏信心,行为畏首畏尾。
儿童早期活动能力快速发展,特别好动,凡事都想亲自尝试,以显示自己的力量,并藐视外部的控制。如果父母在安全的范围内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事,就能使孩子获得自主感。
3、学前期(3~6岁)
此阶段的矛盾是主动对内疚;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畏惧退缩,缺少自我价值感。
此阶段儿童在自主性基础上,发展出更广泛地探索世界、扩充环境的愿望。如果他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4、学龄期(6~12岁)
此阶段的矛盾是勤奋对自卑;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障碍者特征是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
儿童开始进入学校,意味着真正意义上地进入了社会。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5、青春期(12~18岁)
此阶段的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障碍者特征是生活无目的论,无方向感时而感到彷徨迷失。
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跨入青春期的个体,由于身体迅速发展、性的成熟,以及所面临的种种社会义务与选择,会对过去怀疑,对将来迷惘,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难以统一,这就是同一感危机。
6、成年早期(18~25岁)
此阶段的矛盾是亲密对孤独;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发展障碍者的特征是与社会疏离时感到寂寞孤独。
恋爱与婚姻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与他人建立起有意义的关系,发展友谊与伴侣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7、成年中期(25~50岁)
此阶段的矛盾是繁殖感对停滞感;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障碍者特征是不关心别人与社会,缺乏生活意义。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关怀下一代和对社会发挥创造力的愿望最旺盛的时期。繁殖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即生殖及教育下一代,这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感。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也可以通过关心或教育他人的孩子而获得繁殖感。
8、成年晚期(50岁以后)
此阶段的矛盾是完善对绝望;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发展障碍者特征是悔恨旧事,徒呼负负。
在体验了人生的众多喜怒哀乐后,当老人们回顾过去,如果感到自己的一生没有虚度,就会产生对生活的完善感,从而可以怀着充实的感情坦然地面对死亡。
埃里克森划分人格发展阶段的依据?
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是埃里克森划分人格发展阶段的依据。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又强调文化社会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的需要与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故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的启示?
启示如下:
(一)人格的发展是自我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各个阶段心理危机的产生和危机的解决都与环境作用密切相关。因此,在人格发展的问题上,不但要重视自我教育的作用,而且还应特别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个体的教育作用。
(二)人格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任务,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格发展特点,引导个体向着对立发展过程的积极方向发展。
(三)人格的发展虽然在各个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从总体上看,各个阶段的人格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连续作用过程。
埃里克森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埃里克森于1940-1950年间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他认为,社会对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会出现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就会给个体带来紧张感和内心冲突,埃里克森把这种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种引起的紧张和冲突的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进而根据个体不同时期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该理论包含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都存在特定的心理危机。第二,人格发展任务完成的成功与否,会导致人格形成的两个极端,成功的一端形成积极的品质;不成功的一端形成消极的品质,出现发展的“危机”。第三,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积极品质,避免消极品质。第四,现代人一切心理问题,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适应甚至失调所致。
虽然埃里克森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师从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但该理论与弗洛伊德理论还是存在区别的,概括起来其中的区别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人格发展的驱动力不同。弗洛伊德强调性本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认为性本能是人格发展的动力。儿埃里克森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因此,埃里克森把自己的人格理论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用以区别弗洛伊德的心理-性发展阶段理论。
第二,阶段时期不同。弗洛伊德讲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欲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生殖期(11或13岁开始)。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跨越的时期更广,包括整个人生,共分八个阶段。第一阶段:婴儿期(0-18个月,口欲期)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第二阶段:幼儿期(1.5-3岁,肛欲期)自主对羞怯与怀疑;第三阶段:学前期(4-6岁)主动对羞怯;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4岁)亲密对孤独;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4-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第八阶段:成年晚期(50岁以后)完善对绝望。
标签: [db:关键字]
本文地址:https://www.lifejia.cn/news/296027.html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loudinto#qq.com(把#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