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友提问:
道德经中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
强梁者,可以理解成以胁迫方式来处理意识与肉体的关系,而不是以对立统一的态度去处理意识与肉体的关系。
老子认为,胁迫意识附从肉体,与胁迫肉体服从意识都是错误的,是强梁者。
老子用“强梁者”告诫要学会抑制以好恶之心为导向的主观意志,凡事要以身心合一的态度去审视万物。直白地说,就是凡事要以“道”作为唯一标准。
此文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你的点赞、关注,是一种鼓励!!!
其他网友观点
《道德经》是后世儒家根据骈文篡改的,帛书《老子》甲本是已知最接近原文的底本。
原文是: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前文是:故人之所教,夕议而教人。
很明显,这是老子在阐述君主治国中,要从人(人民)那里提取的政治主张,通过当晚讨论后,就要马上实施。这正是圣人以民心为心的无为体现。
我,在老子书中,不代表老子。吾,才是指老子本人。我,一般指全书的通用主语,君主。同时也代表君主的主张等等。那么强良,强行实施所谓良政的人,也不能扼杀这种办法。就是指,做不到无为的,有自己主观意愿的君主,也无法认定这种办法不对。
断句中,“我”到底是“不得死我”,还是“我将以为”,的确有争论。但不管是从整体语境看,还是其他章节用法习惯看,都应该是前者。
其他网友观点
何为强梁,说好听点梁上君子,说难听强贼,拉大旗明目張胆的抢夺掠夺,恶霸土匪老抬。不得其死,不得享天年大寿,比不得好死,死不到床上语法文明点。吾,老子自称,吾将以为教父,教育人也,父文书也,老子拟成文教人也。父动当头克子孙,文明剋制后代不做土匪不胡作非为也。
其他网友观点
强梁…泛指…坏人!
不得……得不到!
其死……它的(正常,善终)死!
教父…比如…首要教材!
意思是……坏人坏自己,不能善终!以此为人生的根本教育!
其他网友观点
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强梁者不得其死其意为:凶暴蛮横之人是没有好结果的,争强斗狠之人终将会碰上硬对手。
而我们所谓的强梁者,往往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那些狂妄自大,自以为是,时不时的就说我爸是局长,老子有后台的人。老子此语就是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守本份与低调。
天狂有雨,人狂有祸,恶人自有恶人磨!
吾将以为教父的意思是:我们应该把这句话当作行事为人的宗旨,不能任意触犯,否则就会横生祸瑞。
其他网友观点
这句话很少有人能理解正确。我大致看了一下答案,没有看完,基本上都是错的。这句话出自《道德经》42章,这一章的文字分三个层次,必须将文字放在上下文中才能正确理解,否则就出现前后不搭的问题。我们试析之:
第一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二层:“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第三层:“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一层意思讲的是“道”到“万物”的生发,这一句历来也是被各种曲解,限于篇幅我不再列举,只讲我的观点:“道”是宇宙自然本原的属性。在人类还没有对宇宙自然进行认知的时候,宇宙自然中的万物没有可被识别认知的特殊属性,这时候的宇宙自然中的万物其实还不是“万物”,因为物与物之间没有区别和分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混沌一体”。有了人类和人类的认知后,人们开始为万物命名,即进行概念、定义和分类,慢慢地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物”,这就是从“道”生一、生二、生三到生万物的含义。这一层的意思告诉我们,我们现在所认知的万物,是遵从道法自然的原则,不断地发现事物中的特殊属性,转化为人类可分别、可参照的意义,从而与人类进行信息和价值交换。如“牛”,我们人类开始与牛毫不相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发现这种“物”身上的特殊属性,并且有目的性地培育,从而成为人类的物质财富。这是“道生万物”的本义。
第二层意思主要是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承接前一句的思想,人在认知万物,对万物进行命名,即概念、定义和分类,与万物进行信息和价值交换的过程中,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地与时俱进,通过无数次地肯定、否定来进行的。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比如对某种作物的培育,就是放大延续其有益的基因,切断去掉不好的基因,从而培育出好的品种。人类认知的每一种事物,都是不断地重复益之而损、损之而益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永远都不会停止。老子在《道德经》中,从人类认知实践的这个经验,引申出了我们人类“道法自然”的遵循,也要“损之而益,益之而损”。在社会关系实践中,要勇于损己以益人。这是“道法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在此老子举了一个例子,就是王公以“人之所恶”的“孤、寡、不榖”来自称和鞭策自己,以履行“损之而益”。
第三层意思又承接前两句,告诉我们那些有益的、有价值的,是永远也损不掉的,是会永远传承下去的。人们教给我的有用的东西,我也把它们教给下一代。这就讲到了“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强梁者”,即有强大支撑作用的栋梁,借指那些非常有价值的认知,足以支撑起人类思想和精神大厦的知识财富。这些知识是“不得其死”的,也就是说即便谁想让它损掉、死掉,它也死不掉,“不得其死”就是没有死掉的理由。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子,能从古流传至今的知识财富,只会越来越显现其价值,是不会死掉的。
回顾一下这几层意思,从文脉上分析,先讲认知的过程“道生万物”,再讲认知的方法“损益”,最后讲认知的传承“强梁当作教父”,表达是不是非常清楚明白?
之所以出现误解,是因为“强梁”和“不得其死”这两个词太扎眼,合在一块儿非常容易引起误解。“强梁”是强大的栋梁之意,这个好理解;“不得其死”之所以引起误解,是因为有个词叫“不得好死”。不得其死——得不到它的死,也就是没有死的理由,和“不得好死”正好相反。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jpg” />
与相关的文章
标签: [db:关键字]
本文地址:https://www.lifejia.cn/news/296627.html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loudinto#qq.com(把#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