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世致用”是什么意思?有何意义?
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经世致用实际上就是强调实干,务实,关注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矛盾,用所学去治理和发展这个国家,而不是去埋头研究空洞的理论,其指导思想可以简单的归纳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盛极一时,分析这一个思想形成的社会原因?
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
社会原因:明末,由于王阳明后学的盛行,士林学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针对明末学风的空疏,清初一些学者起而提倡“实学”。所谓“实学”,用当时颜习斋的话说就是“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实学的中心思想便是经世致用的精神。而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挥自己的学术政治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被称为清初三大儒的黄宗羲、李颙、孙夏峰不用说,其他如顾炎武、王夫之、唐甄、魏禧,朱之瑜、陆世仪、方以智、傅山、颜元、李塨、王源、刘献庭、顾祖禹等等,都是这一思潮中的主要人物。从地域上说,当时有两个中心,一个是江、浙一带,黄宗羲、顾炎武、唐甄,魏禧、陆世仪等是其代表;一个是河北、山西、陕西一带,孙夏峰、李颙、傅山、颜元、李塨、王源等是其代表。他们的社会学说是一致的,都提倡一种与传统的理学不同的崭新学风。评论时政,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匡时济民”的社会改革方案。
立诚明德,经世致用含义?
明德”是为学之根本,儒家认为人生来便具有善良光明的德性,此即为明德,但却受到后天物质利害的蒙蔽压抑,若加以适当的教育,便能使明德显露出来,因此提倡“明明德”;且“立诚”才得以“明德”。 “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
格物致知和经世致用有什么区别?
一、表达意思不同
1、格物致知: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2、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
二、出处不同
1、格物致知: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译文: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
2、经世致用:经世致用一词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
三、应用不同
1、格物致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2018年);方块学园 四字校训——籽岷,炎黄,五歌,橙子,粉鱼等人。
2、经世致用: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一般用于经济上面较多。
经世致用是谁提出来的?
经世致用一词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
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经世致用一词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的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
湖南精神“经世致用”到底是什么意思?
“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它是湖南中南大学的校训
湘雅校训解读?
中南的校训是”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经世致用”,又称经世致用之学。是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专家认为,把“经世致用”作为校训,一是体现了我校的文化传承,有湖湘特色,并与孙中山先生早年为湘雅的题词“学成致用”一脉相承。二是有利于引导中南学子把远大理想抱负和锲而不舍努力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三是有自己个性,通过对大量中外名校校训的查阅,未发现雷同者。
“知”是认识,即对于万物事理的思惟省察,对于人生哲理的领会理解。“行”是实践,即把所明白的道理运用和落实到人伦日用。“知行合一”,就是强调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包括:一、既注重知,又注重行;二、既知得透彻,又行得切实;三、既以知为行的主宰,又以行为知的归宿;四、既重知向行的转化,又重行对知的更新和发展。
中南对于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很大,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比赛和项目资助,真金白银的投入而不只是口头鼓励或者是发个奖状意思意思。中国大学生创业网落户中南,就业方面中南数次被评为最受企业欢迎的大学,而且在一入学就有生涯规划等课程帮助学生定位,以期来日成功成才,
经世致用名词解释?
明清之际思想家、、等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奢谈心性命理的空疏之学。(换言之,即反对空疏之学,学问应有利于国家。)
由此可以给经世致用下一个定义: 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顾炎武《日知录》云:“文之不可绝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交,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文章不可以和天地隔绝,要阐明道理,要记录国家大事,要体察民间隐情,要宣扬人的善良,只有这样,文章才能对天下有益,对未来有益,多写一篇就有多一篇的好处。如果净说些妖魔鬼怪的事,毫无根据的话,,污蔑攻击他人,这样只能害人害己,多一篇,就多一篇祸害。而这就是经世致用的思想。
标签: [db:关键字]
本文地址:https://www.lifejia.cn/news/296489.html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loudinto#qq.com(把#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