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三年干旱是啥时候开始的

2025-10-31
网站建设限时活动促销

建国后三年干旱是啥时候?

中国大旱三年,又成三年困难时期,或称三年自然灾害。是指1959年至1961年这三年。三年自然灾害发生于1959年至1961年期间。是大跃进运动、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综合原因造成的自然灾……

第一大旱灾:华北大旱灾

华北地区因其土地面积广泛,又被称为“大粮仓”,历代都受到重视,所以在一旦发生重大旱灾,将会危及中华芸芸众生口粮。1876年到1879年,在华北地区就曾发生特大旱灾,而且持续了整整四年,但因受条件限制,几乎所有土地因干旱寸草不生,迫使广大老百姓背井离乡,一个从物产丰饶之地,变成寸草不生之地。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大早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

由于这次大旱以1877、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着实这名字听起来都觉得口渴。

第二次大旱灾:历史上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时间为1959—1961年

这次大旱灾距离我们很近,相比很多年长之人都记得,有的甚至对那次“旱灾”历历在目,谈“旱”色变。59年-61年连续3年的大范围旱情,使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相当困难,人口非正常死亡急剧增加,仅1960年统计,全国总人口就减少1000万人,可谓民不聊生,伤亡惨重。

据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老人说,因为连续几年滴雨未下,粮食绝产,人们为了填饱肚子,吃树皮、挖草根、吃水草,更有的吃黄土,所以那个年代让人不寒而栗,危险程度不亚于一场瘟疫。

第三大旱灾:1978—1983年大旱灾

这是继三年自然灾害后,全国连续6年大旱,创下历史之最,累计受旱面积近20亿亩,成灾面积9.32亿亩。持续时间长,损失惨重,北方是主要受灾区。本次灾害虽然影响面广,波及范围大,但得益于国家调控力度得当,再加上水利设施较为完善,所以,虽然旱灾较重,但是人员伤亡并不严重,算是有惊无险。

此外,2010年云南旱灾,2011年贵州旱灾也创新历史。2010年云南遭遇百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干旱范围之广、时间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大,均为云南省历史少有。

而2011年贵州旱灾,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导致贵州部分地区发生较为严重旱情,全省30余个县市出现特旱和重旱。全省各地多云到晴,赤水河谷、遵义东部、铜仁地区、黔东南大部、黔南南部、黔西南东南部等都是高温干旱,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2020年以来,北方地区仍然是持续高温干旱,因缺乏有效降水,导致北方地区主要农产区面临巨大挑战,除了干旱,北方地区自今年气温也反复无常,一会冰雹、一会高温,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摸不着头脑。而我国南方,则是雨水成灾,一片汪洋,人们因受涝灾流离失所,民不聊生。据专家讲南涝北旱的格局的将会持续一段时间,而目前全国多地进入主汛期,因此我们要打起十二分精神,说不定今天抗旱,明天就得抗洪。

自然灾害三年三两七什么意思?

是指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每人每天三两七钱的粮食定量。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是指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全国人民都缺粮,都吃不饱,所以每个人每天都有粮食定量,三两七就是一个地方给群众每天的粮食定量。

三年自然旱灾各省情况?

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7个主产区小麦受旱1.43亿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34亿亩。其中,严重受旱5692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5610万亩。旱灾已经让中国近43%的小麦产区受旱,370万人、185万头大牲畜饮水吃紧。

 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已经3个多月未见有效降水,较常年同期减少7-9成,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已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北方麦区遭遇了多年罕见的秋冬连旱。

上世纪60年代3年大旱指哪3年?

答:上世纪60年代3年大旱,是指1959年,1960年,1961年,这三年我国发生了大旱,这三年,又称三年困难时期,或称三年自然灾害。

东北三年大旱是哪年?

东北三年大旱是1959到1961年。

“三年困难时期”又称”三年自然灾害”,是指中国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严重“左”倾错误,加上从1959年到1961年,中国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新中国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三年自然旱灾的后果?

三年自然旱灾后果不敢想象,首先是食物短缺,连年旱灾会造成粮食减产或者是颗粒无收,如果全球都是这样的问题,地球上的人一定会挨饿,水果也会减产或者无法结果,人和各种动物都要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到时可能是饿票遍地。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爱惜我们的家园,节约用水,爱惜我们的各种资源。

三年自然旱灾害的最高温度?

三年自然旱灾害最高温温度,空气温度超过42度,能达到43到44度,地表温度超过60度致使地表水层急剧缺少长江和黄河,许多的河流都断流干枯,而农民用水也是相当困难,更别说土地的灌溉,所以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造成土地肝硬化相当严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三年大旱粮食哪里去了?

没到哪里去,是粮食减产欠收了。三年大旱俗称三年自然灾害,那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本身粮食产量就低,加之三年大旱的自然灾害,粮食普遍欠收,供不应求,人们普遍都吃不饱穿不暖,饿死人的情况不足为奇。所以说三年大旱粮食没有流失到哪里去。

三年自然旱灾怎么度过?

1959年至1961年,常德地区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三年中,水、旱、虫、风灾相继发生。1959年6月,临澧、石门两县连降暴雨,导致山洪暴发。1961年,全地区蝗虫和螟虫危害面积达122.7万亩。专署一方面发动群众人工治虫,另一方面请求上级派出飞机519架次洒药灭虫,尽管采取多种措施减少虫灾,但仍损失粮食约1亿多公斤。

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全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从1959年起日益变差,国民经济处于严重困难时期,干部群众营养不良,体质下降,疾病流行,水肿病更为普遍,1959年全地区发病人数达12万多人。1961年3月11日至15日,地委在常德市(今武陵区)召开全地区治病防病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指出,“治病防病,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是今年全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根据“营养、药物、休息”三结合的原则,对病情严重的采取集中治疗,治疗期间一律全休,治愈后必须留院观察7天至10天,治疗不彻底不准出院,并定期跟踪随访,发现复发,立即治疗,并要求尽可能给病人适当的营养,由医生包片,送医送药上门。

1961年,全地区农村再次遭遇严重旱灾,粮食再度减产,群众生活极度困难,部分人过着“瓜菜代,杂粮掺”,一日三餐不饱肚的生活。在严峻形势面前,地委、专署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大种蔬菜,提倡“低标准,瓜菜代”,湖平区挖湖藕、找野菜,山丘区挖葛根、捡毛栗,广辟代食品来源,因地制宜开展生产自救,度过灾荒。机关干部也被组织起来借地开荒或借田种菜、种粮油作物,饲养家畜家禽,自力更生,共渡难关。

3年自然灾害是哪3年?

3年自然灾害,是指1959年至1961年这三年发生的大旱灾。这次大旱灾距离我们很近,相比很多年长之人都记得,有的甚至对那次“旱灾”历历在目,谈“旱”色变。59年-61年连续3年的大范围旱情,使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相当困难,人口非正常死亡急剧增加,仅1960年统计,全国总人口就减少1000万人,可谓民不聊生,伤亡惨重。

据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我们村长辈们说,因为连续几年滴雨未下,粮食绝产,人们为了填饱肚子,吃树皮、挖草根、吃水草,更有的吃黄土,所以那个年代让人不寒而栗,危险程度不亚于一场瘟疫。

标签: [db:关键字]

本文地址:https://www.lifejia.cn/news/296207.html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loudinto#qq.com(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