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夷陵之战讲解?
夷陵之战发生在关羽败走麦城,失荆州之后的第二年。刘备称帝三个月之后,打着替关羽报仇的旗号,发兵东征。实际上,刘备此举是想重新夺回丢掉的荆州之地,实现诸葛亮所谋划的荆州、汉中两路齐出,北伐曹魏,统一天下的战略布局。
此次大战,蜀吴之间的实力相当,双方均有五万左右的军队参战,都将各自可调动的军队全部派到了战场之上。因为势均力敌,所以,大战初期双方处于胶着的对峙状态。
直到第二年夏天,陆逊采用火攻计,火烧蜀军连营,打了刘备一个措手不及,才取得战役的最终胜利。
此战,刘备带去的军队损失殆尽,同时还损失了十余员战将,蜀汉实力大损。刘备去世之后,重新形成了蜀吴联盟,共同抗曹的局面。
夷陵之战后,直到蜀汉灭亡,天下三分的大势基本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化,三国之间的疆域也没有过多改变。因此,夷陵之战被视为后三国时代的开端。
西陵之战和夷陵之战哪个大?
夷陵之战大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东吴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火烧连营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此后,蜀军元气大伤,少有作为。
蜀国的主要战役?
关系蜀国兴衰的战役一:襄樊之战。
公元219年,镇守荆州地区的关羽对魏国发动了北伐,襄樊战役一触即发。关羽的这次伐魏战役意义非凡,关系着蜀国的兴衰。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与诸葛亮在隆中对时提到过:“命一上将出宛、洛……”现在关羽就是执行着这一战略方针。
荆州地区不但经济发达,而且还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进可攻,退可守。然而关羽发动的襄樊战役却高开低走。经过水淹七军之后,关羽的荆州被东吴偷袭,徐晃援军又赶到,后来在各方势力的剿杀下关羽落了个兵败身亡的结局。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失败后,荆州地区不但全部丢失,后来又导致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此战结束后,蜀国的国力被消耗了不少。
关系蜀国兴衰的战役二: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为了替二弟关羽报仇而兴兵伐吴。当时诸葛亮、赵云等人都反对刘备伐吴,可是刘备不听劝阻依然亲自率领4万大军前去攻吴。一向以智谋闻名天下的诸葛亮没有跟随刘备出征,这也为后来刘备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吴国方面派年轻的陆逊带5万兵马前去抵挡刘备的进攻。战争初期刘备方占优势,可是后来陆逊却死守,战争一直拖了将近1年。天气转眼到了炎热的夏季,刘备为了避暑把军队驻扎在山林茂密的地方,陆逊抓住树林怕火的缺点用火攻打败了刘备,此战后蜀国元气大伤。
《三国演义》中曾描写,陆逊说:“我这条计瞒不过诸葛亮耳,天幸此人不在。”假如诸葛亮也随军出征,那么陆逊想火烧连营就困难了。夷陵之战也是关系蜀国兴衰的一次重大战役,可惜刘备打输了。如果刘备能够赢下这场战争,也许蜀国就能夺回失去的荆州,甚至还可以多抢夺一些地盘,提高自己的国力。
关系蜀国兴衰的战役三:第一次北伐之战。
公元228年,诸葛亮对北魏发动了第一次北伐战争。纵观诸葛亮的六次北伐,第一次北伐战争的意义重大,甚至可以说关系着蜀国的兴衰。无论是从《三国演义》中还是《三国志》里我们都可以看出来诸葛亮第一次的北伐之战在战争初期战绩不错,不但连败魏军还攻克了南安、天水、安定三地,当时蜀国旧将孟达又准备举事,诸葛亮的北伐战争看起来前途光明。
然而比较戏剧性的一幕再次出现:孟达举事前就被司马懿给灭了,诸葛亮派去镇守街亭的马谡又把这咽喉要地丢了。遭受了一系列打击的诸葛亮不得已撤退,民间传说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相继应运而生。假如这次诸葛亮的北伐战争能够取胜,不说可以灭掉魏国,至少可以占领部分魏地,壮大自己的实力。蜀国还可以把这些地区当做前线,以后就以这些地盘为据点对魏国发动北伐,这样一来也就不用为运送粮食担忧了。这场战役的失利虽然有很多原因,不过诸葛亮要负主要责任,派马谡去守街亭是最大的败笔
夷陵之战吴军伤亡?
三到五万左右。
背景是刘备为夺回荆州,发动夷陵之战,蜀军精锐尽出,可谓是倾全国之兵攻打东吴。
东吴三次出兵十一万,加夷陵地区防御力量二万,总兵力十三万,和蜀军势均力敌。
最后损失兵力三到五万左右,蜀吴两败俱伤。蜀军打败而归,元气大伤。战后孙权马上派人修好蜀汉,重新联盟,不让曹魏坐收渔翁之利。
刘备战败了也只能答应联吴抗曹,以保无虞。
夷陵之战打了几年?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夷陵猇亭之战。爆发于221年(蜀汉章武元年),结束于222年(蜀汉章武二年),是三国历史上东吴(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南部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夷陵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国历史上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夷陵猇亭之战。爆发于221年(蜀汉章武元年),结束于222年(蜀汉章武二年),是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南部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夷陵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国史上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这三大战役就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汉中之战到夷陵之战隔多少年?
4年
汉中之战是曹操与刘备之间争夺汉中郡的战争,发生在公元217年,由于曹操在215年攻打张鲁拿下了汉中,而汉中又是益州的北方门户,直接威胁到刘备的益州,于是刘备率先发动了汉中之战,企图用益州全部的实力夺取汉中。
汉中之战前期,刘备一直进展不顺,并且损兵折将,在219年正月,刘备改变了战略,以占领定军山高地的方法,引诱夏侯渊出战,并最终利用计谋,由黄忠杀死了夏侯渊,夏侯渊是曹魏关西地区的最高军事统帅,他一死,导致魏军军心动荡,后期即使曹操亲自到达汉中,也无能为力,刘备取得战争的胜利。
夷陵之战,是在孙权偷袭归属蜀汉的荆州三郡,杀死刘备大将关羽之后,刘备为了复仇,最为重要的是夺回荆州这个战略要地,发动了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刘备与孙权之间争夺荆州的战争,发生在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两个月后。
夷陵之战前期,刘备进军顺利,从秭归一直打到了夷陵(今湖北宜昌),被陆逊利用险要地势阻击夷陵,相当长时间无法进攻,双方形成对峙,在期间刘备犯了两个错误,一个放弃水军,二是在山木中安营扎寨,陆逊利用刘备的错误,用火攻突袭刘备大军,刘备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三国三大战役最后一战?
夷陵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历史中“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因为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蜀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夷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所以在这场战役之前,历史的大背景只能成为东汉末年,这场战争之后历史大背景就成三国鼎立了。
夷陵之战为什么不烧吴军?
夷陵之战不烧吴军是因为吴军据险而守,占尽地利,蜀兵没有机会烧吴军。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章武元年七月,刘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
标签: [db:关键字]
本文地址:https://www.lifejia.cn/news/296198.html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loudinto#qq.com(把#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