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友提问:
金三角地区是如何发展成为世界性“毒窝”的?又有着怎样的历史?
优质回答:
什么是金三角
“金三角”指的是缅甸、泰国、老挝这三个东南亚国家边境地区的三角形交叉地带,面积约为20万平方公里。
这一地带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三国交界,各自利益交割,势力盘根错杂,导致此地不受法律的控制,导致农户们大肆种植鸦片,故此成为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毒品原产地。在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巅峰时期,每年从这里流出的毒品就有3000吨之多,占到了世界毒品总量的百分之七十
事实上,目前世界上那些出名的毒品基地,都是这么一个存在,比如中东的金新月地区,其位于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边境,一直乱得不行;而南美得银三角地区同样是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的边境交界地区。
多种势力的糅合,与世隔绝的环境,足以让这些地方变成一个畸形的地方。而之所以会形成这么一个罪恶之地,除了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以及人文环境以外,历史因素也是很重要的。每个“毒窝”都是历史的罪恶遗留,或者说战争的后遗症。像金三角,其实追根溯源,还是当年英国殖民东南亚所遗留的问题。
英国殖民者留下的祸根
18世纪中叶,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被英国列为殖民领土。鸦片战争前期,英国为了控制亚洲地区的殖民地,向泰国等向东南亚国家大量输出鸦片,比如中国、泰国、缅甸、印度均沦为鸦片输出的主要国家。咱们当年不还打了鸦片战争嘛,这也导致了我国百年的近代屈辱与历史变革。
最初鸦片还是在印度搞,后来发现印度太远了,为了提高鸦片的产量,降低运输鸦片的成本。英国开始在东南亚地区种植鸦片,金三角地区长日照、低纬度、高湿度的雨林性气候十分适合鸦片的种植。而且当地的居民生活环境落后,但民风彪悍,而且势力分布复杂。英国不仅可以获得廉价的劳动力,还可以通过鸦片的利益来安抚当地的各方势力,达到控制这块区域的目的。于是包括金三角地区在内的大块地区便成为了英国建立在东南亚地区的鸦片生产基地。
鸦片合法化
前面说了,英国会通过鸦片的利益来安抚当地的各方势力。英国不会自己种植鸦片,他们只是提供种子,教授种植技术,然后充当回收者,用金钱或者武器去换取。底下的殖民地各方势力因此而获利,于是鸦片种植业盛行。这一点和当年在非洲的黑奴贸易其实没多大区别,西方殖民者根本不需要自己去抓黑奴,他们只需要提供金钱和武器,那些非洲酋长们便会到处去征战,将奴隶卖给西方人。所以西方人只是充当了一个贩子的角色。
由于鸦片的巨额利润,或者说长期形成的产业结构固定,英国人离开后,在原殖民地这些国家,种植鸦片依然保持合法。
比如老挝的经济水平落后,老挝政府不得不依靠出口鸦片来维持国家的经济,人民也不得不通过种植鸦片来维持日常的生活,因此在一段时间里,在老挝种植、贩卖鸦片是完全合法的,并且老挝政府还征收国“鸦片税”。
有了政府的支持,毒枭们更加肆无忌惮的贩卖毒品,缅甸政府看到老挝发鸦片财,也有样学样,开始在国内建设“鸦片产业链”,唯有泰国的情况相较要好一些,因为这个国家一直没有成为殖民地,其国内环境要好于缅甸等国。
生活所迫
联合国发表禁止种植鸦片的公文之后,泰、缅、老三国开始控制金三角地区的“鸦片种植业”。
当时,金三角地区的经济水平、基础建设、文化环境极其落后,当地80%的百姓依靠种植鸦片生存, 贸然禁止种植鸦片,可能会造成金三角地区发生武装暴动。果不其然,当地民众大力支持贩毒武装在金三角驻扎,像咱们熟知的坤沙,其鼎盛时期拥兵数万,连坦克直升机都有,其甚至可以公然与政府武状对抗。如此一来,禁止鸦片的禁令便成为了一纸空文,同时促使金三角成为了贩毒武装组织的天堂,就这样,金三角变成了世界上最危险的毒品供应基地。
政府无能
鸦片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当妇女儿童将鸦片视为生活必须品的时候,这个国家便已经走向了灭亡的边缘。 然而缅甸、老挝的政府意识到这一点时,已经无力回天。
缅甸连年战乱,无暇禁止鸦片。老挝的政府官员与毒枭们称兄道弟,泰国在禁毒方面更是敷衍了事,金三角地区的贩毒情况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导致金三角成为当地一些“割据武装”的根据地,他们通过贩卖鸦片来换取军火,金三角地区的混乱成度可想而知。
近年来,国际上对于毒品的打击力度逐渐加强,金三角在毒品市场上的影响逐渐减弱,但依旧无法完全的扼制金三角地区生产鸦片的现象。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句,其实金三角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毒品犯罪。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国力孱弱的老挝且不讲,其目前根源之所在,乃是缅甸内战。缅甸政府与缅北武装势力的对抗是导致金三角毒品如今依然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因为在缅北武装俨然各自都是相对独立的政府状态,在他们的背后支持下,金三角便是毒品天堂。只要国家乱局一日不解,金三角将会一直存在。
当然老挝、缅甸、泰国并没有尽最大力度惩治贩毒也是一个原因,因为金三角地区与这三个国家存在的一定的利益关系。
虽然大多数的国家都在合作追捕这些毒犯,但如果罪犯逃到了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其他国家肯定不会愿意让其他国家的警察或是军事力量进来,因为这又涉及到了政治和外交方面的事情了!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更何况国家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的矛盾与分歧!一方面想剿灭这些毒犯,另一方面,也希望这些毒犯,能对其他的国家产生制约的作用!
因此我单方面认为,金三角并不会轻易的消失,毒品依旧是人类社会不可轻视的恶性疾病,治疗这个疾病唯一的方法就是“人性”,而“人性”恰恰是毒枭们最缺少的东西。
他们为了利益是不择手段的。电影《湄公河行动》有这么一个片段,当地的原住民在毒枭的逼迫下种植毒品,如果不听话,就会被砍断手脚。所以,惩治这些毒枭犯罪分子,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他网友观点
謝邀。
处于湄公河和萨尔温江两条河流中游区域的缅甸、老挝、泰国交界地带被称为“金三角”,实为“毒窝”。
“毒窝”的始作俑者为英、法殖民者。他们为获取丰厚的“利益”,先后在此地种“毒”,鸦片成灾;溃败的国民党军队流窜至此,为了生存做起“毒品生意”。三国疏于管控或无能为力,致使“金三角”毒品声名大振,不仅毒害了周边国家,也给世界带来了麻烦,成了有名的“毒窝”。
新中国初期的严管严控,毒品在境内几乎绝迹。后来因种种原因,一度曾有滋生泛滥之势。再后来,我国政府与相关国家密切合作,严厉打击了毒品活动,“金三角”毒窝势头渐渐衰减下去。
至今,打击毒品活动仍在路上。
其他网友观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金三角成为毒窝是有客观原因的。
金三角是是缅甸、老挝、泰国交界地区,总面积15-20万平方公里。
这里有两大特点,
第一无政府主义。
金三角自古以来是地方势力控制,而不是缅甸或者泰国政府。
以缅甸境内的金三角来说,控制在诸如佤邦、掸邦、果敢等无数地方势力的手中。
缅甸政府管不了这里,基本都是当地土司和军阀控制。
所以,这里谈不上什么法律制度一说,基本是无政府主义。
第二贫穷且交通不便。
这里平均海拔三四千米,是连绵不断的山地和原始森林。
如果在这里大面积种植粮食,因为山地、森林地形,人民连糊口都极为困难,更别说如果满足其他日常消费品的购买。
而且,即便他们改为种植比较值钱的经济作物,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山路崎岖,货物根本就运不出来。
采用马帮之类运输,费用太高,运费比经济作物诸如甘蔗之内还要值钱的多,没办法搞。
这种情况下,种植鸦片几乎是唯一的方法。
因为鸦片可以在山地种植,对土壤要求不高,尤其喜欢缅北这种湿热环境。
同时,鸦片收获以后,一小包就可以有比较高的价值。
很值钱的鸦片,一二匹马就可以背下山运出去,这样山民才能生存。
其实,山民们种鸦片并不赚钱,最多只能维持一年最基本的生存而已。
美国方面做过统计,在缅北的山民种一亩鸦片,收入只有几十美元的收入。
但经过几次转手卖到美国市场,则可以达到几万美元。
同时,当地的军阀为了建立武装力量和缅甸政府军抗衡,也需要很多的军费。
但缅北值钱的东西就是木材和玉石。
而木材运不出去,等于0;玉石虽值钱,想要维持一支军队还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这里的军阀基本都把视线放在了鸦片上,或明或暗的做鸦片生意,甚至连缅共都参与其中。
通过鸦片毒品贸易,他们可以获得巨额经费。比如坤沙的掸邦武装就有1万多人,而罗星汉也有数千人的武装力量。
其实阿富汗也是一样。
在塔利班统治时期,让阿富汗山民大量种植鸦片以贩毒换取经费。而塔利班自己是不能吸毒的,因为违背教义,完全是以此养军。
其他网友观点
金三角位于缅甸、老挝、泰国交界处,泰国政府曾在此树立一块刻有“金三角”的牌坊,因此得名。
金三角能够有今日的知名度,与鸦片的种植与销售关系最大。
一般认为,是英国人将鸦片带入到亚洲,东印度公司成立后,开始在全亚洲范围内贩卖鸦片,其实在此之前,东南亚国家就有种植、吸食鸦片的传统,但在政府的围剿下,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所造成的危害也十分有限。
英缅战争后,英国人惊奇的发现,这块水网密集丛林密布的土地,是种植鸦片最合适的土壤,于是开始有计划的在当地种植、收购鸦片,然后运到中国谋利。
同一时期,泰国迫于英国的军事压力,同意降低鸦片关税,让东印度公司的鸦片进入国内,后来为了阻止资金外流,干脆放任国内自行种植。
老挝是法国的势力范围,开始并未涉足鸦片贸易,后来法国殖民者看到英国人发大财眼红,也开始在当地鼓励种植鸦片。
就这样,金三角地区的鸦片种植从原有的自产自用,逐渐发展成一个颇具规模的种植中心。
一战结束以后,英法等国惧于国际国内的压力,放弃了鸦片贸易,但金三角的鸦片产销已经开始自成体系。
1949年以后,部分GMD军队撤入与云南接壤的金三角地区,负隅顽抗,以李弥的93师为最多,这些军队在国内是豆腐渣,到了金三角,就是神兵天降,打的前来剿匪的政府军哭爹喊娘,只能任由他们在当地做大王。
而金三角特殊的地理环境,也是这些山大王做大的重要原因,现在所说的金三角,范围涵盖缅甸北部的掸邦、克钦邦、泰国的清莱府、清迈府北部及老挝的琅南塔省、丰沙里、乌多姆塞省,琅勃拉邦省西部,共有大小村镇3000多个,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海拔超过1000米,交通闭塞,林木茂盛,雨量充沛,自然环境十分复杂,历史上一直有领土争议,且从未被某一个政权长期控制,即便是没有GMD溃军,也是个山高皇帝远的土匪窝。
新中国成立后,云贵川地区的毒品种植生产被全面铲除,鸦片种植中心转移到秩序混乱的东南亚地区,隐居金三角的士兵,为了生计,开始了贩卖毒品的勾当,由于他们兵强马壮,且富于经济头脑,很快控制了当地的毒品贸易,影响越来越大。
在此过程中,他们大量招募本地人从事毒品生产加工和贸易,毒品种植成了当地人生存的重要途径。
到了60年代,在联合国的压力下,大部分GMD军队撤回弯弯,留下的也因为年纪原因,逐渐淡出,随之而来的是那些被国军培养起来的本地人接过产业,迅速崛起,出了一大波享誉世界的赌王,如罗星汉、坤沙、彭家声等。这些人与中国渊源很深,例如被美国政府称为“海洛因教父”的罗星汉,祖上是南明流落到缅甸的旧将,到他已经是第十代;坤沙祖籍大理,父亲就是中国人,他的中文名字叫做“张祈福”;彭家声也自称祖籍四川。
这几位巨头中,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坤沙集团,上世纪80年代末,坤沙集团达到巅峰,占据了金三角毒品贸易总量的80%,坤沙本人,更是公开宣布成立掸邦共和国,自任总统。
80年代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由于云南地区毗邻金三角,不可避免成为重灾区,时至今日依旧形势严峻。
金三角的毒品贸易虽然源于英国,但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且迟迟得不到解决,与当地的经济环境有很大关系。
金三角地区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农业收入是当地人主要生活来源,但由于产出有限,价格低廉,很难满足生活要求,毒品贸易就成为当地人改善生活发家致富的主要途径。且长期的争斗造就了本地人彪悍的性格,打家劫舍、杀人越货,无所不敢,无所不为,纵然屡遭政府围剿,依然痴心不改。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当地政府打击力度的增强,金三角的毒品军阀逐渐走向没落,1996年1月,坤沙领导的武装向政府投降,2005年,“金三角”相关政府宣布停止罂粟种植,开始转型生产米、蔬菜和甘蔗。但据有关部门通过卫星遥感测定,金三角依然有超过20万亩的罂粟田,即便如此,这已经是近百年来的最低点。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观点
提起金三角,闪现在人们脑海中的第一个词语就是臭名昭著。是的,金三角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毒窝,每年从这里出产的毒品数量惊人。通过不断的转运贩卖,金三角的毒品行销到世界各地,影响了数以万计的家庭,从而给人留下了非常丑恶的印象。那么这片土地是何时和毒品挂钩的?它又是怎样一步步发展成为世界性毒窝?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所谓金三角指的就是泰国、缅甸、老挝这三个国家边境地区的三角交叉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故而这里的势力盘根错节,法制建设极其落后。金三角大概将近20万平方公里,这里土壤肥沃,水肥条件非常好,特别适合进行农作物种植。1825年,一支英国的考察团队不远万里来到了这片土地上,经过这支考察队的考察以后,他们认为这里特别适合种植鸦片,所以东印度公司就提供了大量的罂粟种子,他们通过武力或者其他方式强迫当地的少数民族种植鸦片,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在数量上东印度公司在此地所种植的鸦片数量可以说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每年收获来的鸦片东印度公司加工以后行销海外,相当大的产量都通过英国的军舰被押送到中国,毒害中国的士农工商。而这就是金三角沦为世界毒窝的开始。
鸦片不仅祸害了中国,也祸害了整个东南亚。由于英军的横行霸道,泰国被迫降低鸦片关税,一时间金三角的鸦片大量流入泰国市场,为了能够阻止白银外流,所以泰国宣布在国内放开鸦片种植从而达到自产自销的目的。
由于当时世界环境的复杂,所以金三角出产的鸦片影响的地域还是比较有限的,但是到了1949年以后,金三角毒品的销路被拓宽,种植也愈来愈规模化。1949年盘踞在西南地区的国民党军被解放军打的节节败退,一部分残军通过令人生畏的原始森林到达了金三角这块地方。在这里经过和当地土著的一番血战以后才好不容易定居下来。残军人数众多且又得不到政府的补给,迫于生计他们只能做最为暴利的鸦片生意,以此来购买粮食和武器满足自身的需求。国民党残军贯彻以毒养军,以毒护军的原则,金三角地区的鸦片种植以及走私数量激增。在金三角,残军把毒品交易制度化,并且开始大批量生产加工毒品。残军向当地种植鸦片的老百姓实行征收鸦片税的制度,当地的农户需要把鸦片产量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上交残军(这也是后来当地人驱逐残军的原因之一)。残军不仅走毒贩毒,而且还建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在残军的学校里有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后来都成为世界级的大毒枭—罗星汉和坤沙。罗星汉是果敢人,据说他的祖上是永历皇帝手下的副将,此人也许是继承了祖上的文治武功,硬生生地在纷乱的金三角地区组织起来了一支属于自己的队伍,通过护毒以及开设工厂生产海洛因大发横财。在罗星汉的手上金三角毒品规模进一步扩大,除了贩卖鸦片以外海洛因也开始大量出产。1973年罗星汉被抓,作为高级政治犯的他一直被关押,直到后来他因为在瓦解缅共的过程中贡献斐然而被特赦。
罗星汉虽然名声不如坤沙响亮,但是其开创的模式却被后者模仿。而坤沙不仅是名副其实的大毒枭,其在国际上的名号那也是相当响亮的。坤沙又叫张奇夫(或张祈福),他是土司的儿子且很早就承袭了土司的职位。坤沙的青少年时代都在残军的军校中度过,毕业以后又成为残军的一份子从事于毒品的贩卖活动。1960年以后随着残军渐渐都撤回了台湾,坤沙返回自己的家乡创办武装。1967年坤沙和罗星汉大战一场,得胜的坤沙控制了金三角百分之七十的毒品生产和转运业务,所以他自称为鸦片大王。坤沙在金三角山区建立了非常多的毒品加工厂,他招募一大批技术人员在深山老林里造海洛因,从中他谋取到了巨额的利润。
金三角在坤沙的手下发展已然到了顶峰,80年代初期,金三角毒品产量在700吨左右,到了1988年猛增到1200吨,1989年毒品产量翻了一番,1991年后更是突破了3000吨。由于产品质量上乘,金三角毒品已经成为高质量毒品的代名词。世界各地的毒枭不远万里来此加入坤沙的贩毒武装,金三角毒贩的数量激增,从而形成了一个臭名远扬的大毒窝。而这个毒窝不仅仅是走私毒品,人口贩卖,情色赌博,所有见不得光的交易都会在这里进行。不要看这个地方大多数都是一些破败的小竹楼,但能够在此地消费的大多数都是有钱人,其中不少是中国人。盛极必衰,随着坤沙集团向政府军缴械投降以后,金三角的毒品网络也随之崩塌,不少毒品工厂被政府军摧毁,那些以种植鸦片为生的百姓们也都改种茶叶以及发展当地的旅游为生。不过虽然政府军一直在努力清剿当地的毒贩,但是金三角的毒品仍然是尾大不掉,仍然是令三国领导人头疼的一个大问题。
其他网友观点
世界上有三大毒品生产地:1、金三角,位于缅甸、泰国、老挝三国交界处的一个三角地带,因盛产鸦片,长期供应亚洲国家的毒品而臭名昭著;2、金新月,位于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处,供应欧洲市场;3、银三角,位于南美洲的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交界处,供应美洲市场。
金三角地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500-3000米,土地肥沃,气候温湿。亚热带的长日照和低纬度使这里有足够的阳光促使各类植物的生长,东南亚的季风带的变化使这里形成了干湿两季,造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美、法等国先后到该区传授种植、提炼、销售技术,并对鸦片采取收购,20世纪50年代这里形成了第一个鸦片生产高潮,接着出现60年代的“黄金时代”,产量从数十吨上升到200吨左右,到80年代初,产量已达700吨左右,1988年增至1200吨,1989年翻一番,产量达2400吨,1991年已突破3000吨大关。
该地区在20世纪出现了许多极富盛名的大毒枭,长期以来,这里一直活动着多股反政府武装和其他毒品武装,国民党败退时,部分部队经由云南撤退到了这个三不管的地方,带去了大量武器装备,从此发展壮大,这里又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例如坤沙、罗星汉、彭家声等毒枭。这些毒枭为了生产和贩卖毒品,组织了一批装备精良的地方武装,公开和缅甸、泰国等中央政府抗衡。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前几年,由于缅、泰两国军队加紧了对坤沙集团的进攻,摧毁了一批罂粟种植场,同时联合国控制滥用毒品基金会又拨出专款,在“金三角”地区推行谷物取代和咖啡取代罂粟种植政策。在一段时间内曾取得成效,罂粟产量大幅度下降,使中亚地区的“金新月”曾一度取代金三角而成为世界最大的鸦片生产基地。
然而,自1986年以来,“金三角”的罂粟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产量急剧增加,大大超过历史最高纪录,再次成为世界头号鸦片生产基地
金三角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鸦片、海洛因类毒品产地,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年产鸦片2650吨至2800吨,年产海洛因约200吨左右。 一种相对公认的说法是金三角是全球20%鸦片的供应源头,而每年经过金三角地区贩运的海洛因却占世界总量的60%-70%,而该地区海洛因的年生产能力能满足全球海洛因两年的消费量。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金三角地区是如何发展成为世界性“毒窝”的?又有着怎样的历史?.jpg” />
与银三角是哪三个国家相关的文章
标签: [db:关键字]
本文地址:https://www.lifejia.cn/news/296146.html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loudinto#qq.com(把#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