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故人庄》描绘了怎样的田园风光?
优质回答
过故人庄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是一首田园诗,孟浩然曾游历各地,诗与王维齐名。他的诗清淡雅致,擅长写景,大多写隐逸悠闲的生活。
《唐诗别裁集》中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
《过故人庄》语气平平,毫无渲染雕琢之气。故人邀约,我欣然而至,目之所及:绿树环抱,青山相依,村落恬静。既开阔舒适,又幽静而不孤僻。喝着酒说些稼穑琐事,开窗就能见到田园美色。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与主人相谈尽欢,不舍离去,于是两人相约,重阳节再来相聚,观赏菊花。没有客套,没有推辞。自然而然地写出了秀美的田园风光和朴实真挚的情感,让人忍不住想再次来访。
文字很淡,诗意不减。不重技巧,自然天成。
景色幽静,人心淡然,无处不闲适,无处不自在。一次普通的拜访,一场随意的闲聊,一处宁静的田园诗情,都让人惬意无比。这是一首难得的纯粹的田园诗,果然很田园,仿佛还能闻到泥土的气息。
《过故人庄》是一首五律诗,写的是诗人去一位朋友家做客的经过。这是孟浩然田园诗中的一首很经典的代表之作,它将乡村田园风光展现的非常生动形象,美丽又悠闲的田园生活在诗人的笔下被描绘出来,让人心生向往!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这一句是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在朋友的盛情邀请之下,孟浩然去了朋友家做客,当时的诗人隐居鹿门山,对这样惬意轻松的生活十分满足,闲时去朋友家做做客,把酒言欢,这是诗人曾经向往的日子,当有一天这样的生活就放在眼前,不禁感到心情愉悦,“鸡黍”一词更是体现了乡村特色,这是属于田园生活特有的风味与朴素。没有过于讲究的礼节,只有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敞开心扉诉衷肠,自然平静!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两句是很实在的写景,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青翠的高山斜卧在城外,这是一座被绿色包围的村庄,人文与自然完美的结合,如画一般的美丽与宁静,这是孟浩然最直观的感觉,带着轻松而愉快地心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展示整个村庄的风光,被绿树包围的安静,还有座座青山相伴,开阔的视角也不会让人感到孤独,静而不独,让人享受!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诗人和朋友推开屋里的窗户,边喝酒边聊天,窗外入眼的是谷场和菜园,闲谈的是庄稼的收成与生长状况,没有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只有村民最质朴的微笑与贴近每个人的最原始的生活,享受着自然带给人的舒适,体验着属于村民朋友的热情。其实这一句更能体现田园的特点,这是一种乡村特有的味道,带着劳动的气息和泥土的芬芳,在与主人的把酒言欢中忘却尘世烦恼,在乡村的自然风光里感受盛唐的繁华,抛开杂念,回归自然。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吃饱喝足之后,主人再次相邀,诗人也不拒绝,并表示会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拜访,到时候一边品酒,一遍赏菊,真是舒服至极。诗人沉迷于田园风光带给人的舒适之感而流连忘返,被惬意的生活吸引,又与客人相处融洽,难怪心心念念期盼下一次的聚会呢?想着下次重阳菊花盛开之景,倒是平添了几分迫切感了。
《过故人庄》写的十分平易近人,字字句句虽朴素却带着浓浓的诗意,他描绘的是一个被青山绿树包围的小村庄,村庄里有质朴而亲切的村民,他们生活简单,只盼着丰收,他们热情好客,愿与人把酒谈天,宁静祥和、返璞归真,这是人人都盼望的田园生活。
怎样欣赏孟浩然的千古名篇《过故人庄》?为什么说其淡到看不到诗?
优质回答
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对照这首诗,我们先要弄明白三个问题:
第一,?这首诗所谓的“淡”淡在哪里?
从内容上来看,这首诗记载的是很简单的一场朋友相聚。就像是一篇短小的记叙文。一位农庄的老朋友,准备了一顿好饭,邀请了“我”去吃。我们一边吃饭一边喝酒,一边聊聊农事,然后相约下次一起赏菊。没有王维诗歌中的“诗中有画”与韵味无穷,甚至也没有孟浩然以往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那般意境优美。
从语言上来看,也是平淡无奇,就是寻常话,仿佛你也是一位老友,他要把这件事告诉你。
或许正因为这样,大家都认为这首诗很“淡”,也即:没有华丽的文采和浓郁的诗情。
第二,?细品这首诗“淡”的味道。
这就是一首简单的农事诗,诗中小品一般,浅浅悠悠的,闲适得很。所以,如果浓郁的铺陈,必然会挫伤这种感觉。所谓,淡妆浓抹总相宜,诗歌,淡也有淡的风情。比如,白居易的诗,以村中老妇能听懂为标准,语言可谓平淡无奇,但是也能口口相传,流传甚广。
其实,时下我们也有很多人羡慕古人的隐逸生活。问多数人的理想生活,不是家财万贯,不是位居高官,而是功成身退后,回到田园,屋前种菜,屋后栽花。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孟浩然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老友家里赴约,本身就是一桩诗意快哉的事。
人生一世,所谓的幸福,不过赴老友之约,而这约还在青山绿水之间。“话不投机半句多,酒逢知己千杯少”,能与老友喝酒畅聊眼前农事,看看天气,谈谈收成,幸福就在彼此间弥漫,哪里还管他做不做得了官。
想起辛弃疾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也有这种味道。恰恰让人感到,这种淡淡的味道最适合农家闲适生活——看似淡,却很浓。
第二,细品诗中孟浩然的率真。
孟浩然是我国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他与王维,合成“王孟”。但他与王维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从世人的角度来说,王维比他会做人得多。王维是做官做烦了,去终南山买别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孟浩然,是郁郁不得志,做不成官,才去隐居。
历史上有个故事,可见孟浩然的性情。孟浩然在隐居终南山期间,与王维、张九龄等很多人来往密切,意图大抵是期待能够为君所用,早日出山。但事与愿违。这一次,玄宗来到王维处,正在王维住处的孟浩然情急之下,躲到了床底下,不敢欺君的王维却将他“引荐”了出来。玄宗早闻其名,于是问孟浩然最近作了什么诗。孟浩然的回答是: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便是那首有名的《岁暮归南山》,牢骚与埋怨之意从字里行间溢出。里面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更是直接让玄宗拂袖而去。
其实,孟浩然完全可以说出他的那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你看,多美!诗情画意与理想情怀扑面而来,挡也挡不住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你要追求进步,才能进步。
可是,孟浩然就是个性直率,不懂圆滑世故。而这样的人,往往会格外的重感情。
孟浩然的这种性格在《过故人庄》里也有体现。
人家准备了“鸡黍”,邀请你,你就去了,也不见外。主人也是豪爽之人,喝酒不在家里闷着,非得把窗户打开,一起面对打谷场和菜圃,一起坐拥青山绿水。你说他们没诗意,可是显然诗意涌动在这仪式感里。而孟浩然,吃饱喝足了,拍拍屁股走人,并且毫不客气地相约再来。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率真多好。
这让我想起田园诗祖陶渊明。他是极爱喝酒之人,邀请朋友来自家喝酒。自己先醉,不管三七二十一,跟朋友说:我欲眠,卿且去!这种率真的气息便是纯真的诗。
因了这种闲适、恬淡的氛围,因了文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农人对这种生活的熟悉,因了诗人的率真与任性,因了诗句的朗朗上口,等等,最后大家对它爱不释手,让它流传至今,并且成为千古名篇。
?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作为一个看透世俗的田园诗人,更多的是淡泊名利,不只是嘴上说说,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这是一种境界,真正的表里如一。淡泊的友谊方能长久,直至一生。这才是真理。
《过故人庄》主要内容是怎样的?
优质回答
您好很荣幸能回答此问题,主要原因鄙人也酷爱古诗尤其是经典影视里用到那么一两句古诗词更能渲染电影气氛,勾起观众的意境。首先过故人庄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著作很受文艺青年喜爱,诗文如下:
gùrénjùjīshǔ
故人具鸡黍,
yāowǒzhìtiánjiā
邀我至田家。
lǜshùcūnbiānhé
绿树村边合,
qīngshānguōwàixié
青山郭外斜。
kāixuānmiànchǎngpǔ
开轩面场圃,
bǎjiǔhuàsāngmá
把酒话桑麻。
dàidàochóngyángrì
待到重阳日,
huánláijiùjúhuā
还来就菊花
诗文大致意思是:描写田园风光,朋友情谊,反映一种农家田园好风光,特邀朋友做客,对一种置身事外对美好风光向往之意。
在当今喧嚣嘈杂的社会中,能真切体会诗中意境的朋友,更能表现出对宁静与世无争世外桃源一片净土生活的追求和热爱,锄头耕田,栽花植苗,日出而做日落而息,隔三差五邀请三俩好友把酒放歌赏花韵诗何不令人追求。
孟浩然的诗《过故人庄》好在哪里?
优质回答
贴近自己的生活,不假雕饰,诗语自然纯净而简洁隽永,诗境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自然平淡、清幽淡雅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溢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的怀抱,清丽淡雅、超然脱俗,一如其名浩然。
孟浩然《过故人庄》诗歌中的“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
优质回答
诚邀,一缕英雄为您解答
《过故人庄》是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不光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风光的赞美,也写出了朋友间(“故人”)的真挚友情,《过故人庄》是孟浩然的诗歌代表作,历来都受到人们的好评。
(孟浩然书影绘像)
楼主问题中的提出的:孟浩然《过故人庄》诗歌中的“故人”是谁?我觉得这个问题特别好,“故人”就是朋友的意思,提到故人,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李白写的那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和孟浩然就是很要好的朋友。
孟浩然要去广陵(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别,还写下了这首送别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也成为传诵千年而不衰的送别名诗,李白口中的“故人”就是孟浩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图)
在回答楼主这个问题前,我还是采用一直以来的问答风格,先从作者简介、诗歌创作背景谈起,以“知人论诗”的方法切入到楼主的问题上,我认为这样会对诗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去回答楼主的问题就水到渠成了。
孟浩然其人《过故人庄》的创作背景
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人,擅写五言诗。孟浩然长年隐居家乡鹿门山,后世也称他为“孟襄阳”。孟浩然早年于鹿门山闭门苦学,等待进入仕途的机会。
(孟浩然绘像)
孟浩然曾写下《书怀贻京邑同好》一诗,原诗较长,我节选其中几句:
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沾末躬。昼夜常自强,词翰颇亦工。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
孟浩然的这首诗也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59卷第11首。开篇是诗人的自叙,从诗中我们可以得知:他生长在世代重儒风的书香门第,从小就很好学,并获得了较高的文学修养。诗中接着写他向京中的朋友表明自己有进入仕途的打算,望“故人”引荐。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孟浩然一直到四十岁时,才离开家乡到京城长安应考,在这次科举考试中孟浩然没有实现自己科举出世的理想。诗人在长安待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了家乡襄阳,过起了隐居的生活。据《旧唐书·文苑列传》记载“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
(襄阳鹿门山)
孟浩然这次的科举虽然失利了,但是他在京城里认识了一些朋友,他的才华也得到了文坛上一些名人的肯定,如张九龄,王维等人。据《唐才子传》记载:
四十游京师,诸名士间尝集秘省联句,浩然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众钦服。张九龄、王维极称道之。
孟浩然回乡之际,他写下了很多的诗歌,如他在《岁暮归南山》一诗中写到:“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王维绘像)
在离别之际,他还写过《留别王维》一诗,诗中写道“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在诗中,孟浩然认为自己科举入仕的希望很渺茫了,与其天天在寂寞失望中度日,还不如早点回到家乡去。但离开京城又要与好友分别,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怅惘和矛盾。
这两首诗中都出现了“故人”一词,只不过这两首诗里的“故人”,指的是孟浩然在京城认识的朋友王维等人。
(《过故人庄》诗意图)
这次科举考试的失利对孟浩然的打击很大,他深感仕途无望,便离京返乡。孟浩然回乡后,只好继续过着隐居田园的生活,直至五十一岁时去世。《过故人庄》正是诗人在长安科举失利,返回家乡后的作品。
诗中的“故人”是谁?
如楼主问题中所说,《过故人庄》这首诗中的“故人”是谁呢?也就是说,“故人”在这首诗中有着怎样的身份?在解读了孟浩然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后,在回到诗歌本身,去解读这个问题,就很容易了,我将从以下五点进行回答。
(一)从诗题和内容上看“故人”的身份
这首诗的诗题是《过故人庄》,首先来看“过”字,“过”字所表达的含义是“故人”邀请孟浩然来做客的,而不是孟浩然主动前来的。一个“邀”字体现出“故人”对孟浩然的至诚之意与款款真情。
诗歌的题目中所写的字眼虽是“庄”,而作者落笔之处却是“田家”,由此可知,作者前往的只是一般的田园农家,而不是富丽堂皇的亭台楼阁之家。这也说明了孟浩然前去拜访的不是达官显贵,而是是一位高雅的隐士。
(书法作品《过故人庄》)
孟浩然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前,一直在家乡鹿门山过着隐居的生活,他所结交的朋友,都是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或者说是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
孟浩然以“故人”的口吻称呼这庄院的主人,由此可见两人的交情不浅,所以从一点上可以看出这位“故人”是一位高雅的隐士。(明代画家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册》中的隐者形象)
(二)从招待孟浩然的食物看“故人”的身份
诗中写道“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鸡黍”虽然不是什么特别高级的食材,但对一般农家百姓而言,已是招待客人的最好的事物了。
而且孟浩然诗中所用的“鸡黍”二字已然超越了食物本身的意义,因为“鸡黍”二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更深一层的含义。
南朝刘宋时期的范晔等人编撰的《后汉书》中,就记载了一则有关“鸡黍”故事,说的是范式与张劭的故事。
(《范张鸡黍》插图)
范式与张劭是好朋友, 春天在京城分别,约好秋天相见。到了九月十五日,张劭在家里“杀鸡为黍”准备接待范式。张劭家人将信将疑,张劭解释说,范式是个守信用的人,一定不会爽约。话音未落,范式就到了家门口。
这个故事显示了范式与张劭的深厚友谊。孟浩然诗中写的“故人具鸡黍”,一来是为了表达“故人”对自己的热情招待,而来是为了表达两人的深情厚谊。
(孔子绘像)
除过《后汉书》中记载的“鸡黍”故事,《论语·微子》中也有一则“杀鸡为黍而食之”的记载:子路与孔子失散后,他与一位“荷莜丈人”偶遇,这位荷莜丈人“杀鸡为黍”招待子路。子路与“荷莜人”道别后寻回孔子,并把遇上丈人的事告诉孔子,孔子感叹道这是一位真正的“隐者”。
从孟浩然的诗中的表达来看,“鸡黍”一词暗示了“故人”就像《论语》中的那位丈人一样,是一位不屑于仕途名利的隐者。(国画作品中的“荷莜丈人”形象)
(三)从“故人”的居住环境来看他的身份
诗中写到“故人”的居住环境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是一个宜居的地方。那么“村” 与“郭”二字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知道,古代汉语中一些字词的含义与现在汉语中是有一些不同的,在赏析解读古诗的时候,要把一些字词的含义放到古汉语的语境中去解读。
(《过故人庄》诗意图)
“村”字在《广韵》中的解释是“墅也”,“墅”字在《说文》中的解释是:“墅,郊外也。”而《毛诗诂训传》曰:“邑外曰郊,郊外曰野。”
从古汉语中“村”的语义来看,“故人”居住在一个远离城市的地方。
“郭”是城邑外围的城墙之意,“郭外”就是不在城镇范围内的郊外农村。这样的居住场所是适合隐居的,可以说是作为隐者的绝佳选择。
(《过故人庄》诗意图)
在从诗中“青山绕,绿树合”等词语来看,“故人”居住在一个青山绿树环抱的地方,是一个幽静的去处,也是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从这一点上来说,更能看出“故人”的隐者身份。
(《过故人庄》诗意图)
(四)从两人的谈话内容来看“故人”的身份
诗中写到“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是两人在就餐的过程中的动作和谈话内容,诗人打开窗户,映入眼帘的是院子里平凡的打谷场与菜园子。他们把酒言欢,畅所欲言,可交流的是什么呢?原来就是“桑麻”的事情。
(“把酒话桑麻”诗意图)
从谈话内容来看,只不过是平常的农家劳作的事情,“桑”和“麻”是典型的农家生活,由此可见,这位“故人”的情趣是志在山林田园,不是官场仕途。从这一点上来说,“故人”的身份就是一位隐者,是一位在自己的庄园里过着自耕自乐生活的隐士。
(五)从期望再次重逢看“故人”的身份
诗中最后两句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是两人的约定,他们约定在重阳节再来相聚。“就菊花” 三字中,“就”有亲近之意,表现孟浩然是渴望和“故人”再次相逢的。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意图)
“菊花”一词,又很容易让人联想人联想到隐者陶渊明,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花”就象征着隐者。说到菊花,人们自然会将它和“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联系起来,陶渊明在《饮酒》中便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体现的是隐者的生活状态。
“菊花”有两种解释,一是作植物解的菊花,二是指菊花酒。因此孟浩然诗中的“还来就菊花”一句的含义就很好理解了,诗人设想在重阳节这一天,他又和“故人”重逢,他们一边欣赏着绽放的菊花,一边尽情地喝着菊花酒,把酒言欢。
诗中还透露出一条重要信息,就是“还来就菊花”一句中的信息,从中我们可以得知,这位“故人”的田园里一定种植着许多菊花,他是一位爱菊花的人,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他的隐者身份。
(明代画家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册》中的隐者形象)
总结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记述了诗人到“故人”农庄做客的经过,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与“故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综上所述,在解读了孟浩然《过故人庄》的创作背景以及诗中字词后,我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故人”的身份,算是对楼主的问题做了一个自己认识上的解读。
孟浩然所写的《过故人庄》中的那位和诗人有着深情厚谊的“故人”,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一位高雅的隐者。
这个真的不清楚。当年读这首诗时,也曾产生过同样的问题,为此还查阅了不少关于孟的资料。因为孟的生平阅历相对简单,可供参考的资料非常少,所以终无所获。曾有人依文断义,说诗中故人姓田,这一定是不对的,田家是农家的意思。
唐宋时期,很多诗人和词人会专门为官家、名流、隐士或相知甚厚的朋友(包括倾慕者)作诗填词,而这类作品基本都会在题目或内容上对所写之人有所体现。
依此推理,过故人庄中的故人应该就是一位相交不错的乡间有人,所以没有在作品题目或内容中留下线索。
过故人庄孟浩然表达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优质回答
《过故人庄》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受邀到一位农村朋友家做客的经过。作者当时处境是正当盛唐时期,虽心怀大志,但在仕途屡屡受挫,失望过后仍能毅力豁达,不恋俗世最终归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诗中开头就说明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往往老朋友间的心扉才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平静而自然,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树、青山、雅院、挚友,对全文进行了进一步的交代。走进村里,作者顾盼之情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上句描写的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远景,镇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由此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这个村庄坐落有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正是由于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有闲情雅致临窗举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此处叙述两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同时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更让读者感到是田园。于是,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更能体验到劳动生产的气息,仿佛看到了庄稼的成长和收获,有丰收的喜悦。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的成交连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两人共惜知音难觅。
诗中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与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可以看出,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最后两句注重依别、日期、菊花,说明作者深深被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重温友谊。淡淡的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之时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治,都跃然纸上了。
孟浩然我国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他的文化创作不仅是盛唐时期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国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过故人庄》孟浩然.jpg”/>
标签: [db:关键字]
本文地址:https://www.lifejia.cn/news/296137.html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loudinto#qq.com(把#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