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李白赏析

2025-10-31
网站建设限时活动促销

为什么李白的《忆秦娥》被誉为千古绝唱,百代词曲之祖?

优质回答

李白这首《忆秦娥》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一是因为它出现得早,一是这首词确实好。当然是不是李白所作是有争议的。

1、“百代词曲之祖”的出处

南宋淳祐年间,黄升选编了十卷本《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其中第一卷为唐词,收录了 《菩萨蛮》和《忆秦娥》,署名为李白。黄升评价“二词为百代词曲 之袓”。

明朝,大才子杨慎著《词品》,他在序言中称“《菩萨蛮》和忆秦娥》二首为诗之馀,而百代词曲之祖也。”

可见,这两首词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确实由来已久。清代学者刘熙载评价,这两首词抵得上杜甫的《秋兴八首》。

2、这首《忆秦娥》,出现的时间早,当然可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词是给歌曲曲调填写的歌辞。在隋唐年间,流行三种音乐,中国自己的音乐叫“清乐”,外国传来的音乐叫“胡乐”,佛教道教的音乐叫做“法乐”。词的曲调叫燕乐,是集合了清乐、胡乐和法乐三家之长的新兴流行音乐。这时的词内容也是十分广泛的,有相思、离别、战争、游子、征夫、思妇等。当时的知识分子觉得文辞不够典雅,所以并不重视。今天见到的这段时间的词,是晚晴时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所以,在敦煌曲子词发现以前,历代文人见到的最早的词集就是五代年间的《花间集》,这里面收录的是晚唐五代时期的词。

如果《菩萨蛮》和《忆秦娥》的作者是李白无误,那么这两首词就是盛唐时期的作品,当然可以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3、《忆秦娥》是好词,当得起“百代词曲之祖”

这首词上片写离别,柳色年年由黄变绿,女主人公与心上人的分别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只是他一直都没有归来。下片,以乐游原上的繁华反衬咸阳古道的冷清,最后转到“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是历史的兴替。

这首词本是描写相思离别的,但是却将个人的伤情化作了历史的兴替。王侯将相、荣华富贵,终究化作了过眼烟云。这是作者的反思。

《忆秦娥》这首词出现的早,境界又高,当然可以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关注梅鹤读书,欢迎点赞、留言,一起读出不一样的精彩!!

李白的《忆秦娥》与另外一首《菩萨蛮》,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

一则因为“最古”,可谓“百代词曲之祖”;

一则因为李太白的“气象之胜”。

南宋词人黄升说:“两词为百代词曲之祖。”

清代文学大家王国维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当代学者周汝昌说:“《忆秦娥》是千古绝唱,永远震撼中华民族的心。”

(当然,也有很多学者认为这两首词不是出自李白之笔,是晚唐人词嫁名太白耳,我们就不多做探讨了。)

我们就来看看李白的这首《忆秦娥》究竟好在哪~~

诗文原作及释义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的这首《忆秦娥》写的也是离别之苦,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读来凄婉动人。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这首词以悲凉、凄楚的萧声作为起点。

中国的萧分为排箫和洞箫,洞箫的最大特点就是音色有一种远在深山、若入幽谷的空明之感,悲切、哀婉、催人泪下。特别是在残月的夜晚,洞箫呜咽的声音对饱受离别之苦的人尤为有杀伤力。

秦娥,是词中的女主人公,一弯残月悬挂在居住的楼阁当空,远处传来一声声如泣如诉的萧声,女主人公倏然梦醒。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在梦中,女主人公与他,正在灞陵折柳泣别。

灞陵,是汉文帝的陵寝,它的位置正好在交通要道上。所以很多古代送别诗,都写到再此地离别。

“年年柳色”,是说年年柳树发出嫩芽的时候,她就会想起当年送别的场景。

柳色是年复一年地由枯转绿,再由绿转枯,可见女主人已经与他分别了很多年了,女主人这种思念之情也不是一年两年了,纵然有象征挽留的柳枝年年呼唤着爱人,但是他却始终没有归来。

清冷的明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乐游原”,在长安东南郊外,汉宣帝时称为“乐游苑”。这里地势较高,可以俯瞰整个长安,在唐代是京城长安最著名的游览胜地。

“清秋节”,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乐游原上,人们正在庆贺重阳,一派繁荣景象。这种热闹的场面与女主人公寂寞的心境完全相反,越衬托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孤单。

咸阳,是秦朝的都城,此地是汉唐时期从京城去往西北从军、经商的必经之路。所以唐代的人经常将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

“音尘”,是声音与尘土,车辆行进时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土,在这里指代消息。

“音尘绝”,也就是杳无音信。

又是一年重阳佳节,登上乐游原,秦娥遥望咸阳古道,可叹那人了无影踪、音信断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陵”是陵寝,“阙”是指宫殿。

西风之下,夕阳残照,只有汉家的陵寝、宫殿的遗存历历在目。

历史的反思

古人伤别之作,大多局限在个人的悲欢离合之中,很少有人能跳出这一局限。

而李白这首《忆秦娥》,上篇写个人情感,下篇却将个人伤别化作了历史的伤逝。

结尾两句与上阕的结尾两句前后照应,从年年伤别的怀念远人,到残照陵阙的怀古伤今,气象突然为之开阔,意境也就愈显深远。

汉家的帝王,生前生活极尽奢华,如今也不过长眠在冰冷的陵寝之中。

多少荣华富贵,终成过眼云烟。

无论什么作品,一旦跳出了个人的悲欢离合、个人的生死离别,而转向朝代的兴衰荣辱、时间的白云苍狗,便有了独特的历史意味与深远的生命之思。

李白的这首《忆秦娥》也是历史上最早的一首《忆秦娥》,不惟年代上前无古人,而其气象境界也是前无古人。

————-END————-

我是简秋,感谢您的阅读!

李白的《忆秦娥》为什么被王国维评为“寥寥八字,关千古登临之口”?

优质回答

问题:李白的《忆秦娥》为什么被王国维评为“寥寥八字,关千古登临之口”?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前言

唐朝大诗人李白也有词传世,最有名的就是《菩萨蛮》和《忆秦娥》,虽然有些争议,不能完全确定是李白的作品。但是基本上都把它们算作李白的作品。

另外白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3首也被钦定词谱收录为词。

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如何评价《忆秦娥》

老街前几篇回答几个关于词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说词的分类,从大类上说分为婉约词和豪放词两种。

特别是早期的词多以婉约言情为主流,而李白的这首《忆秦娥》和一般的婉约词有些不同,王国维就有这样的评价: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二、气象与意象

在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中数次提到过“气象”, 他在诗评中评价唐人与宋朝人的诗作时说:

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

还说过:

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后人把雄壮、浑厚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称之为盛唐气象。盛唐诗人的诗里洋溢着那个时代的所具有的豪情壮志, 一扫南朝至初唐的浮靡诗风,重塑所谓的“汉、魏风骨”。

李白的词里有这些意象:箫声、秦娥、月、柳色、灞陵、乐游原、咸阳古道、音尘、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其中秦娥、月、柳色是闺怨主题用的意象,这些并看不出什么“盛唐气象”。但是后面的灞陵、乐游原、咸阳古道、音尘、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景物逐渐阔大起来,一般的闺怨词很少用这些壮丽雄伟的形象,王国维就特别推崇这首词中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三、同是登高各有不同

王国维单独指出出“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并且解释到“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古读书人人最爱登高望远,目睹山河关阙而生沧海桑田之感,不是吟诗就是作赋,留下的千古名篇数不胜数。

从词来说,无论是是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还柳永的《八声甘州》、夏英公《喜迁莺》,其共同特点都是描写登高所见之景物。前半阕都是描写物象,后半阕抒发感情。但是表达的感情有些不同。

柳永的《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忆秦娥》更像柳永的《八声甘州》,气象宏大却抒发的相思之情,《忆秦娥》胜在有今古沧桑之感。相对来说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的感情和景物更契合一些。

渔家傲 作者:范仲淹 (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结语

诗词中选取的意象与情怀如何相结合,反映出作者的风格和水平 。柳永表达自己的羁旅之思,范仲淹是有英雄报国的豪放之气, 而李白的词不仅气象宏大,更有今古沧桑之感。 虽是小词,却有大气魄。

@老街味道

李白的这首《忆秦娥》,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这首词和他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被后人评为“百代词曲之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点评李白时,特地提到了这首《忆秦娥》,他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关千古登临之口。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yè),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本是写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但诗中描写了长安具有深厚沉淀的历史遗迹,使得此词的气象变得博大雄浑,意境变得壮阔悲凉。

词以一曲幽咽的箫声开场,箫声的悲凉引起了秦娥对往事的追忆。在她的回忆中,特别重复了“秦楼月”三个字,表达出秦娥对往事的无限怀念。

昔日美好的时光不再,而今只有?桥边,柳树年年变青,昭示着曾经爱人的离别。

往事不堪回首,爱人不见归来。于是,清秋之节,秦娥登上乐游原,在原上,她望曾经爱人离去的咸阳古道,曾经爱人的声音就是从那里消失的,曾经爱人离去时扬起的尘土就是在那里消散的。

而今,音尘已绝,一切都消散在这苍茫的时空里,再也找不到对爱人的一点依凭。

站在这乐游原上,只有西风吹拂,夕阳的余晖照耀着汉时留下的坟墓与宫阙。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结尾的这八个字,升华了秦娥的情感。她感受到的已不止是一时一人之感,而是蕴含了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因为,秦汉留下的这些历史遗迹,承载了一个民族的记忆,承载了千年历史的积淀。“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也是登临怀古的经典画面,登临幽思,无出其右。

所以王国维说,此寥寥八字,关千古登临之口。

答者:谢小楼

诗仙李白为何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他的词写得怎么样?

优质回答

问题:诗仙李白为何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他的词写得咋样?

一、前言

宋人黄昇在《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介绍唐人词作时,提到了李白的几首词。其中写到,菩萨蛮、忆秦娥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

凡看唐人词曲,当看其命意造语工致处,盖语简而意深,所以为奇作也。李太白,名白,贺知章号之为谪仙。菩萨蛮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清代词评家陈廷焯对李白这两首词也推崇备至:

唐人之词如六朝之诗,惟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两阕,实千古词坛纲领。

一、百代词曲之祖

李白的词,未必是最早的词作,从陈廷焯所说的“唐人之词如六朝之诗”可知,除了写作时间比较早以外,还有对于这两首词的词风做出了肯定。

六朝宫体诗,多有艳情色彩,对于宋词的影响比较大,而李白的这两首词,意兴高远,雄浑无匹,有盛唐诗歌的特点。

不过,从明朝的胡应麟开始,不断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这两首词很可能是晚唐五代人的伪作,假托李白。

带有李白两个字的作品,自然受人瞩目。无论是否李白所作,这两首词一直受到后人的推崇。

二、忆秦娥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前面写闺情,后面用写景结束。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盛唐的雄浑气象从闺情词中展现出来,多少有点突兀。

这首词的风格,在北宋柳永的一首词中也能见到,其《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首词也是写的男女之间远隔相思之情,上阕的“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很有李白《忆秦娥》的气度,因此被苏轼赞道:

“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赵令畴《侯鲭录》)

这种闺情词,婉约中带有豪放,看来柳永深得李白词的精髓。

三、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这首词也是闺情词,写的是思妇盼望情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前两句写景,碧色用伤心二字修饰,带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远景拉为近景,引入了人物。这个人为什么愁呢?下面婉转写出了答案。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空伫立,毫无希望的等待,只能看到归飞的宿鸟,鸟儿归飞“急”,但是远方的人却音信皆无。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归来的路上,是不尽的长亭短亭。庚信《哀江南赋》写道:“水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道阻且长之意。

结束语

李白的词传世不多,后人对于其中部分作品有些质疑。无论是否为李白作品,所谓的”百代词曲之祖“,也只是黄昇的一家之言。大家见仁见智了。

这两首词,老街更喜欢那首《菩萨蛮》,不知道诗友们更喜欢哪一首?

@老街味道

李白号称“诗仙,他写过哪些词”?

优质回答

李白早期词作《菩萨蛮》、《忆秦娥》乃历代词曲之祖,传言《菩萨蛮》之曲调自古缅甸传入我国,李白于幼时已熟习此种曲调。

李白是久负盛名的盛唐诗人,他的诗歌浪漫夸张,气势奔腾,历来为人所称道。此外,李白也是最早从事词体写作的文人,后世研究者更称他为“百代词曲之祖”。

现存录载所谓“李白词”的选集与总集,其主要者共有五种,即:无名氏《尊前集》、黄升《绝妙词选》、何良俊《草堂诗馀》、沈辰垣《历代诗馀》、清编《全唐诗》,这五种书所收录“李白词”去其重者,实际为词牌7个,词17首。具体为:《桂殿秋》2首、《清平调》3首、《连理枝》2首、《菩萨蛮》3首、《忆秦娥》1首、《清平乐》5首、《秋风清》1首。

乐府诗与词均属于带有浓厚音乐性质的文学题材,它们一个兴盛于唐朝之前,一个繁荣于唐朝之后,期间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李白作为词体创作的早期文人,他本人更是相当擅长乐府诗写作,词体的产生就在李白对于乐府诗具有革新意味的拟 采用长短句式来进行写作,已具有词的形貌。

有题为《清平乐令》的词两首,其题下附注有“翰林应制”,另有题为《清平乐》的词三首。《清平乐令》带有明显的宫体应制词的色彩,其一写到: “禁庭春昼,……御前闲舞《霓裳》。…….折旋消得君王。”词中的主人公很明显是宫廷中的女性,其每句的字数有4字、5字、6字、7字不等,已是杂言词体的表达形式了。而在《清平乐》三首中,词中描写的女主人公更多是指向大众化的女性,“夜夜长留半被,待君魂梦归来”“更被银台红蜡烛,学妾泪珠相续”,李白采用了细腻的细节描写,运用被子、银台、蜡烛等意象,营造柔媚婉约的氛围,是为开飞卿体、花间体之风气。

尤其是征召入宫后,在宫中的应制词锻炼了李白对于词这种新兴文体的掌握程度,李白的词中对后世有更大的意义是《忆秦娥》《菩萨蛮》,这二首他用来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个体思想的篇章。这意味着词不仅仅是表现声色娱乐的宫廷文体或是男欢女爱的民间文体,它也具有缘情而发的特质,也具有文人精心创作的价值。

《忆秦娥》中:“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壩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词之开篇便用“箫”这一历来寄托着文人愁思的意象,在呜咽的箫声中,富有李白特色的月的形象出现了,这个“月”在此处与“梦断”和“伤别”有所联系,使整首词笼罩在一片凄迷之中。然而诗人并非一味沉浸在自我伤怀之中,他的眼光顺着“咸阳古道”直看到了“汉家陵阙”,这便化个体愁思于时空思考之中了,千古兴亡的感叹成为词的主旨。

《菩萨蛮》中:“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膜色人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平林”“寒山”表示诗人的目光首先是锁定在俯视角度下的,接着镜头切换到低处,欲晚的天色“人高楼”,便看见了“有人楼上愁”。诗人对于愁的描摹有着步步深入的深刻也有注重细节的细腻。

李白这两首词为文人之词的创作引导了一个很好的方向,这与李白一贯坚持的文学观念也是相通的。李白推崇的文学范式是《诗经》的质朴叙事和乐府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他的复古是针对六朝以来奢靡浮艳,只追求形式华丽而忽视诗歌内在的浮靡文风而提出。李白也并没有拘泥在复古的圈子中,他常常是带有创新意识地将旧有题材写出新意。

李白之所以能成为“百代词曲之祖”,除了有时代的推动外,更加主要的因素在于他本人的特质。李白从古题乐府诗的创作中掌握了音乐文学的一些要点,同时他也在创新探索新的乐府诗体,在以此为主的种种因素的促成下,李白有了词体写作的尝试。李白的词上承接乐府,是对复古的呼应;下开启五代和宋词,是对创新的启蒙。李白在词史上,同样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忆秦娥李白赏析.jpg”/>

标签: [db:关键字]

本文地址:https://www.lifejia.cn/news/295954.html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loudinto#qq.com(把#换成@)